毛里塔尼亚

五个群众工作能手驻村路上洒满


群众工作能手

以实干践行初心,用担当履行使命。广大驻村(社区)干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履职尽责,真抓实干,坚守人民立场,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贴心人,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用实际行动将党的温暖送到了群众心坎上,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他们是新时代“访惠聚”驻村工作的践行者,是大家公认的“群众工作能手”。

“新疆访惠聚”今日推出“五个”新作为展示第38期,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群众工作能手都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学习。

01

“东”风吹开致富门

记库尔勒市教育局驻托布力其乡下牙村工作队长白晓东

“风气、习惯、观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扶起来的是村民的精气神,是比黄金还珍贵的信心和斗志。”这是库尔勒市教育局驻托布力其乡下牙村工作队长白晓东的驻村感言。

年9月驻村以来,白晓东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村民谋发展、找出路,如徐徐东风,吹开了下牙村增收致富的大门。

下牙村主要以种植香梨、棉花等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增收渠道窄。如何帮助村民调整发展模式,实现增收致富?白晓东思考良久。

白晓东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虽然村里大部分村民利用庭院养殖牲畜家禽,但数量少、效益低,没有形成规模。白晓东向工作队和村“两委”提出建议,先帮助部分村民扩大养殖规模,培育致富带头人,激发村民主动性和积极性。

经过细致摸排,白晓东发现村民热木图拉·艾则木踏实肯干、积极性高,谁家有困难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曾多次向工作队表达想通过创业增收致富的意愿,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帮村民修建围墙

热木图拉家有个旧库房,平日里放些杂物,养了几只鸡,如果加以改造,就是个发展养殖的好地方。白晓东找到热木图拉,说服他扩大养殖规模,话音未落,热木图拉一拍大腿:“白队长,我早都想多养些家禽了,但是我资金有限,如果有你们的帮助,我再高兴不过了。”

说干就干,白晓东成了热木图拉家的常客,帮助他清理库房,邀请乡兽医站的专家规划棚圈,带热木图拉到村里的养殖大户家观摩学习。养殖棚圈改造好了,白晓东又帮助购买优质鸡苗,就这样只三黄鸡落户热木图拉家。

一天,热木图拉来到村委会找白晓东,吞吞吐吐半天不好意思开口。原来是家里的鸡饲料只够喂养几天了,资金周转不开,眼看快出栏的鸡就要饿肚子了,白晓东立即发动大伙帮助热木图拉购买饲料,才算是解了这桩急事。

为避免再次出现这类问题,白晓东联系信用社帮助热木图拉办理贴息贷款3万元,不仅解决了饲料问题,还购买了2.1万只鸡苗扩大养殖规模。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热木图拉的养殖技术越来越好,还卖起了鸡苗,20天就能孵化一批,成了远近闻名的“鸡司令”。现在热木图拉养殖的三黄鸡已出栏2万余只,盈利7万余元。

村民们看到热木图拉的成功都羡慕起来,每每有人问起成功秘诀,热木图拉都笑眯眯地说:“听工作队的准没错!”

教授养殖知识

“我懂一些养牛技术,家里养了3头奶牛,但是牛奶卖不出去,挣不上钱,白队长,可以帮我出出主意吗?”村民阿布拉·伊明找到白晓东寻求帮助。

阿布拉家的牛奶质量很好,却没有合适的销路。白晓东想起小区门口经常张贴社区团购的宣传单,建议阿布拉把部分牛奶做成酸奶和奶皮,带着样品去联络商家进行代售,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打通市场销路,代售的牛奶和奶制品深受大家喜爱。

“以前牛奶卖不出去,现在牛奶供不应求,我用卖牛奶的钱又买了3头奶牛,光今年就挣了10万元,现在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阿布拉喜悦溢于言表。

除了手把手帮助村民解决困难外,白晓东还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专家为群众开展糕点、叉车、烹饪等技能培训,提高村民就业能力,推荐合适岗位。截至目前,共帮助余人实现就业,人均月收入元以上。

驻村三年来,白晓东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用真情真心为下牙村的群众拓宽致富路,用实际行动拉近干群关系。(巴州“访惠聚”办公室王洋、莘冰茹供稿)

02

翩然“燕”飞来实干展风华

记克拉玛依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驻克拉玛依区天山路街道风华社区工作队副队长刘燕

克拉玛依市博物馆的展厅里,她的深情讲述让参观者了解克拉玛依从无到有的过程。年5月,她主动请缨参加驻村工作,在社区这个“舞台”上为民服务展风华。她就是克拉玛依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驻克拉玛依区天山路街道风华社区工作队副队长刘燕。

驻村以来,刘燕从点滴小事做起,时时为居民着想,深入群众倾情宣讲,真抓实干频出实招,用实际行动赢得居民信赖。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全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居民关楠楠在社区“流动课堂”上与刘燕一起学习《中国共产党简史》后感慨地说。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在刘燕的建议下,工作队和社区“两委”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小区广场、纳凉亭等活动场地打造成党史学习“流动课堂”,每天通过讲述党史小故事、播放红色歌曲等方式,将党的声音传递到社区每一个角落,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接地气、入脑入心。

宣讲政策

教育、医疗和社保养老等政策解读也是“流动课堂”的宣讲内容之一。作为克拉玛依市“玫瑰花”宣讲团克拉玛依区分团的成员,刘燕的介绍不但详尽细致,而且浅显直白。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案例、数据,让群众坐得住、听得懂、用得上。

关楠楠是风华社区满意商行的店主。今年5月,她的店铺一度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状况,在“流动课堂”上了解到小额信用贷款政策后,关楠楠顺利申请小额信用贷款8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生意也回到正轨。

刘燕经常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针对辖区居民不同的就业需求,她制定了就业帮扶“四步走”计划:了解居民意愿、开展技能培训、寻找就业单位、解决就业难题。

入户走访中,刘燕了解到辖区居民卓成川由于专业不对口,找工作的道路上遇到一些困难。得知卓成川对烘焙感兴趣,刘燕介绍他参加了工作队组织的烘焙技能培训,并到辖区一家烘焙店进行实习。三个月后,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卓成川申请到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在克拉玛依市熟食品加工基地开起了自己的烘焙店铺。

帮助居民就业

工作队的就业帮扶让卓成川站上了新起点,他感激地说:“感谢工作队提供的就业技能培训,让我找到了方向,为我申请到的自主创业基金,更是雪中送炭,增强了我的信心。”

今年以来,工作队和社区“两委”详细摸排居民就业意向、个人特长,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广泛收集用工信息,为居民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现已帮助18位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以情融情,以心换心。初到社区,刘燕就发现风华社区老年人居多。“把老人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老人当亲人”是刘燕的工作心得和感悟。入户时,她挂着“暖心笑”,说着“家常话”,了解老人们的需求,询问他们的困难,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直到老人放心满意。

一天深夜,准备休息的刘燕接到了一通求助电话——独居老人孙季华突发疾病,急需送医。情况紧急,刘燕来不及多想,第一时间赶到老人家里,医院赶去。由于送医及时,孙季华转危为安。看到累得趴在自己床前的刘燕,老人眼圈发红。打那时起,孙季华逢人就夸:“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燕儿总能出现在身边,让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关怀与温暖!”

刘燕把“我为群众办实事”牢记于心,践之于行,带着感情、带着责任,纾民困、解民忧,赢得了居民的称赞。(克拉玛依市“访惠聚”办公室王菲、鞠国栋供稿)

03

社区里的“科普达人”

记乌鲁木齐市科学技术协会驻天山区幸福路街道幸福园社区工作队副队长郑妮娜

每到周末,幸福园社区的居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yacar.com/dlwz/104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