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塔尼亚

无疆行者年北非到西非摩洛哥西撒


在第一阶段的环线行程结束后,第二阶段我将从卡萨布兰卡开始,沿着大西洋一路到达西撒哈拉,走访了三毛的故居,再过境前往西非毛里塔尼亚。这段行程需要住两晚的地点是索维拉和拉尤恩,整个行程需要半个月时间。

卡萨布兰卡-热舞宰牲节

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卡萨布兰卡市区西北部,坐落在高于海面的岩石上,米高的宣礼塔是城市地标,清真寺是已故国王哈桑二世为自己60岁生日而建,年8月动工修建,耗资5亿多美元,占地面积9公顷。

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人祈祷,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穆斯林国家都在争抢清真寺大小的排名,其实大不大不重要,历史和工艺才重要。

据说哈桑二世梦里曾接到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并以此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因此清真寺有三分之一架空在海面上。为建设清真寺共召集了名能工巧匠,将摩洛哥手工艺最高水准彰显无遗。

清真寺地下层。

卡萨布兰卡购物中心。

摄于购物中心。

宰牲节又称古尔邦节、大节,是伊斯兰教重要节日之一,时间是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古尔邦”意为“接近、献祭”,是接近真主寻求真主喜悦和宽恕的一种方式。古尔邦节与开斋节(肉孜节)、圣纪并列为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我在卡萨布兰卡遇到宰牲节,当地人前几天就开始买羊回家。

一般的穆斯林都在节日之前准备好到时要宰杀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须健康,分骆驼、牛、羊三种,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决定,我还真没见过杀骆驼的。摩洛哥家庭大多为宰羊,宰杀后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别留作自用、赠送亲友以及施舍给穷人。我在老城遇到一位老太太,热情地邀请我第二天宰牲节去她家用餐,我算第三种吧。

第二天中午前我来到老太太家,他们家正在小天井里宰羊,先割喉后剥皮,宰牲节第一天吃羊内脏,第二天吃肉,看来我来早了。

等到下午才吃到老太太家里的美味羊肝。

很多家庭将羊头和羊蹄拿给街头的年轻人代加工,老城街头到处布满临时搭建的烧烤摊,浓烟滚滚,空荡荡的街头像是正在历经一场“战乱”。

年轻人利用节日赚点外快,烤好的羊头,模样恐怖。摩洛哥传统的蒸羊头是宰牲节必备大菜,羊头肉以盐和孜然调味,文火慢蒸五小时,在马拉喀什的大排档我吃过。

几个烧烤摊都排斥我拿着相机出现,只有这个摊子的小伙子们很嗨,拍完还向我要我的脸书。

吃完烤串,离开大妈家在巷子到处晃荡。忽然耳闻鼓声和歌声,眼前出现一个小帐篷,当我揭开帐篷时,见到几个年轻小伙子和孩子正击鼓在唱歌。他们看到我也乐了,当鼓点再次响起,我挥手扭动腰肢,大伙欢呼着起来和我共舞。

整条巷子被惊动了,越来越多人从家里走出来看热闹,他们一边看一边举着手机拍摄,我像明星一样被簇拥着、舞动着、快乐着。

孩子们是最疯狂的参与者,当我离开时,他们追在我后面,喊着、叫着、雀跃着。

巷子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可爱的小胖妞。

忧郁的男孩。

葡萄牙城堡杰迪代-生蚝的盛宴

卡萨布兰卡西南90公里处的杰迪代旧名马扎甘,这是一处军事要塞,是葡萄牙人16世纪早期在大西洋海岸修筑的殖民地,年被摩洛哥人夺回。

防御工事及其城墙和堡垒具有文艺复兴军事设计的早期风格。老城保留下来的葡萄牙式建筑包括水塔和圣母升天教堂,带有晚期哥特式建筑的曼奴埃尔风格。

大清真寺的宣礼塔是全城最高的建筑物,塔身朝内的一角削出一面,形成五面不对称、上白下黄的两截独特造型。据说这是全世界唯一的五面宣礼塔。

广场足球。

涂鸦的小巷。

老城小巷偶遇。

杰迪代到卡萨布兰卡之间郊外偶然遇到的传统农贸集市。

附近来的农场主主要的运输工具都靠驴车。

前往集市的男人衣着传统,以柏柏尔人的长袍为主。

杰迪代附近的生蚝养殖基地是吃生蚝的好地方,好吃便宜。

索维拉-海鲜盛宴

索维拉城是一个典型的18世纪晚期发展起来的北非防御港口城市,城市以同时期欧洲防御城堡为蓝本,加上北非地方特点建造而成。自从城市建成开始,索维拉城就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海港,连接着摩洛哥以及撒哈拉内陆地区与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年入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著名的塞维洛拱门是索维拉城的入口处。在这里有一座3米多高的石碑,上面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明该考古区受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保护。

黄昏时分,索维拉海边一片繁忙景象。

手工艺品商店,索维拉的木雕很有特色。

制作传统乐器的大爷。

路边小贩。

小巷的涂鸦墙和路人相呼应。

悠闲。

街头。

广场口有一排海鲜排挡,是索维拉吃海鲜的好去处。

唐唐手里重达2公斤的蓝龙虾。法国蓝龙虾浑身深蓝,是龙虾中极品。

鲜甜多汁的龙虾腿。

烤龙虾。

烤沙丁鱼也非常好吃。

塔鲁丹特-垂钓黄昏

塔鲁丹特被称为“小马拉喀什”,这里游客鲜少,休闲的走街串巷模式开启。

孤独垂钓者。

度假海滩。

卖花的少年。

古城门。

亦步亦趋。

古城小巷涂鸦。

足球少年。

摩洛哥小蜗牛。

老版的丰田太帅了,车牌看着是从欧洲开来的。

有调性的餐厅。

如果你不喜欢扎推,那就去摩洛哥南部吧。

南部的交通主力是这种老奔驰的士,在汽车站,等客满发车,一辆车六个人。

塔夫劳特-乡间骑行

小镇塔夫劳特坐落于风景绚丽的阿美乐恩山谷内,四周被红色的花岗岩石所环绕。

租一天山地自行车远足是游览此地的最佳方式,怎么玩可以跟租车铺的老板聊聊。

提恩玛玛特距离市中心大约15公里,年,一位比利时艺术家JeanVerame在巨石喷上各种颜色,创作了一幅庞大的山体画。在很大巨大石块上,他绘制出了一系列作品。

看着像人脸,形状像鲸鱼。

哭泣的石头。

山谷的房子都刷成了粉红色。

MaisonTraditiongnelle村里的老房子有上百年的历史,用夯土和岩石堆砌而成,如今许多房屋都荒废坍塌。

有些老房子可以参观,了解了解摩洛哥的乡村生活。

这里的建筑巧妙地建在巨石之上,将自然和人文做了一次美妙的结合。

伊芙妮-绝美海岸线

西迪·伊夫尼是一个小渔村,居民不到两万人,位于摩洛哥西南部的大西洋沿岸。年才从西班牙回归摩洛哥,街头还能听到当地人用西班牙语打招呼。

海滩上很多碎石,这里是冲浪胜地。

海滩上的两处天然拱门,海边那处拱门在年倒塌。

像马蹄一样踩入大西洋。

骑马的游客。

老城的修车店,摩托车都是法国的标志牌。

每到下午,街道边的茶馆就聚集了许多人。

塔尔法亚-遇见《小王子》

作为渔港的塔尔法亚在年脱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这个小地方人口只有人。

这架淡绿色的双翼飞机,是圣埃克苏佩里曾经驾驶的机型。年他开辟了从法国南部图卢兹到卡萨布兰卡以及塞内加尔首府达喀尔的邮政航线,塔尔法亚是中转站。在此期间,他利用夜深人静的空闲余暇,伏在两只汽油桶架着一块木板搭成的桌子上,写成了他的第一部文学杰作《南线邮航》。

年4月《小王子》出版,读过《小王子》的人仅次于《圣经》有五亿人,这个数字让我很吃惊,因为我是去了摩洛哥才知道这本著名的童话书。与此同时,书的作者却几经辗转到达阿尔及利亚,破例获准加入他以前服役的空军部队。年7月31日早8时30分,圣埃克苏佩里在执行他的第八次空中侦察任务中遇难。

作家也在这里等过小王子吧。

童话般的房子。

西撒哈拉-走访三毛故居

西撒哈拉是西班牙从法国要来的一块殖民地,西班牙将阿尤恩市打造成可供西班牙舰队屯驻的一个海港。

年在阿尔及利亚的支持下,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简称西撒人阵宣布成立,决定通过武装斗争争取西撒哈拉独立。年西班牙和摩洛哥、毛里塔尼亚签订协议,撤走后西撒哈拉北部归摩洛哥、南部归毛里塔尼亚。西班牙则得到承诺,允许永久保持开矿权和沿海捕鱼权。

年11月初,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组织“绿色进军”,号召35万名摩洛哥志愿者开进西撒哈拉,西班牙撤走后西撒人阵宣布建国,抵抗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入侵。毛里塔尼亚在年放弃对西撒的领土要求,摩洛哥趁机占领原毛占区。

年-年,摩洛哥在西撒哈拉分6次建了6道墙,以此隔离西撒哈拉人,如地图。这6道墙称为摩洛哥墙,每隔一段距离建有机场、兵营、碉堡、雷达站,墙前布有地雷阵。

去阿尤恩的路上检查站众多,都是例行检查,无伤大雅。我来阿尤恩是为了朝圣三毛和荷西生活过的的居所,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一书中描写了她在沙漠中许多生活片段,她那篇《沙漠观浴记》描写在海边偷看撒哈拉威女人洗肠的文字至今记忆深刻。

我按照邓嘉提供给我的门牌号,终于在一条小街上找到三毛的故居,敲开门,一个来自摩洛哥移民漂亮的女主人前来开门,喜出望外的是她竟然会说英文,她说不时有台湾的文青前来造访,我作为来此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幸运地被邀请共进午饭。

吃的是北非最常见的名菜古斯古斯,主食是一种粗粒的小麦粉蒸成金黄色,然后中间是羊肉,上面铺有胡萝卜、南瓜、辣椒、卷心菜,看起来特别美。做这道菜通常都用塔吉锅,是圆形平底陶锅,戴着一顶圆锥形的盖子,肉菜炖了两小时,很好吃,但小麦粉口感很粗。

二楼的阳台,三毛在书里有提到过。

二楼的羊圈。

通往二楼的楼梯。

阿尤恩大学的女大学生,人高马大,全身裹得严严实实,手上都戴了手套,怎么看着像木乃伊。

阿尤恩鱼市场,卖沙丁鱼的小伙子。

阿尤恩街头

阿尤恩日用品市场,将小模特高悬,像刑场一样。

阿尤恩南下就是达赫拉,这个小城只是去毛里塔尼亚的落脚点。

摩洛哥一定要感谢当地的金牌导游邓嘉,他是北京人,在法国留学,在摩洛哥定居,是我认识最棒的导游,不愧为“金牌导游”的称号。

我的摄影画册

往期回顾:

无疆行者

年北非到西非之摩洛哥(中)

无疆行者

斯威士兰荒淫国外选妃忙

无疆行者

年的“巴铁”有多铁(上)

无疆行者

年的阿富汗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yacar.com/dlwz/105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