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塔尼亚

对生命的守护


对生命的守护

—记三亚哈医院

麻醉科主任竭福

内行说:一台手术,一半的功劳应该属于麻醉医生;外行质疑:不就是打一针吗?怎么可能与拿手术刀的医生平分秋色。竭福教授从医40多年来,他的专业就是在别人的理解与不解中,默默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因为有麻醉医生的高超技术与全程守护,外科医生才得以在手术台前从容不迫地进行各种操作,患者才得以平稳度过手术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并且在最合适的时间解除麻醉时效,恢复健康。

作为一名优秀的麻醉医生,竭福教授的成长历程,可以用不期而然、峰回路转、起伏跌宕来形容。两次岗位变动的“不情愿”与接受组织安排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竭福刚刚20岁。作为新一代农民子弟,他接受的是满腔赤诚热爱伟大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种地务农,他生龙活虎;协助队干部开展各项活动,他出谋献策身体力行,高中毕业仅仅两年时间,他就成为生产队里的劳动能手和远近闻名的组织人才。因此,在“文革”后恢复大学招生的年,被推荐成为第一批工农兵学员,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在一双握锄头的手即将拿起手术刀的激动与自豪中,竭福开始了一个全新领域的刻苦学习。由于以前的工作经验,他很快就成为学生干部,继续发挥组织才能。毕业后作为留校生被分配到哈医大东兴分校做了一名外科医生,同时兼任外科系统支部书记。对工作的热爱和对患者的高度负责,使竭福在4年的时间里,成为重大手术、高难手术的首选医生,得到领导、同事与患者的认可。

年,分校撤销后,竭福回到哈医大一院,被分配到麻醉科。他和其他不太了解麻醉医生职责的人不同,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岗位,但是对于一个已经在外科临床上轻车熟路的年轻医生来说,他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而新的领域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磨,所以心里非常别扭。在麻醉科老主任曲仁海教授、李继学教授等老一辈专家的启发和帮带下,竭福渐渐感到,无论是外科,还是妇科、口腔科、眼科、耳鼻科等开展工作,都离不开麻醉科的紧密配合,特别是重大的外科手术,麻醉医生更是患者生命的守护者。术前,要为病人做常规的麻醉前评估,充分估计麻醉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制定个性化的麻醉计划,防患于未然,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制定处理方案,以免发生并发症和严重的后遗症;术中,负责处理病人因为接受麻醉及手术而引起的生理反应,维持病人在麻醉状态中的基本生命功能,如心跳、呼吸、血液循环及氧气输送等,通过各项监测数值的调整,保证患者机能处于最佳状态。还需要注意病人的麻醉深度是否适中,预防及紧急处理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常;术后,要保证病人能够安全地脱离麻醉状态,还要根据病情进行数次回访观察,对部分病人进行术后镇痛,让病人无痛、舒适和安全地恢复。

具备良好的外科工作基础,对学习麻醉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帮助,竭福越来越喜欢麻醉工作,渐渐熟练掌握了各种基本技术,进而完成有难度的麻醉、操作及手术当中出现的紧急情况的处理。仅仅4年时间,竭福再次成为麻醉科技术骨干和其他科室医生高难手术的首选麻醉医生。

人的技能越是全面,思想越是端正,当组织工作需要的时候,往往也是转换岗位的首选人员。正当竭福在麻醉技术上顺心顺意、踌躇满志时,医院为培养年轻管理干部,选派他从事行政工作。从外科到麻醉科的改变,虽然专业不同,但还都是做医生;而管理工作,虽然是通往领导阶层的捷径,医院的最前线,十几年的专研与努力,竭福只想做个好医生。有着14年党龄、具备优秀组织管理能力、接受能力强,这是他被优选出来的前提,竭福无法推脱组织的安排,但他提出了一个在别人眼里是自讨苦吃的条件:不能完全脱离业务。这个从未有过先例的要求得到了院领导的特别对待与支持。此后,从医疗系办公室、人事科到门诊部,从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从讲师到教授,从普通干部到副院长,竭福始终没有脱离麻醉专业工作和教学工作,在行政、教学、业务的“三栖”领域自如转换。

一次援非行动的主动申请年8月,时任门诊部主任的竭福教授主动要求参加援外医疗队,随同九人团队来到毛里塔尼亚,一个当年疟疾、霍乱横行,缺水没电的西非属地。医医院和一个疾病控制中心的医疗指导和诊断治疗,同时也为在毛里塔尼亚的中国机构和华人提供医疗服务。在两年的时间里,竭福教授和同事经历了高温、缺水、重病甚至死亡的考验,目睹了这里的人民一个毛驴能够驮走全部家当的贫穷,感受到远离祖国的同胞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情谊。在全年只有十几天的雨季,沙坑里可以迅速长出鱼来,植物也会在十几天经历萌芽生长与凋零。医疗队的用水,是由当地政府派人每天运送,有时会有人无端产生一种恐惧:要是今天没人送水我们怎么办?为了工作,他们白天自己发电,晚上就在黑暗和酷热中辗转难眠。听当地人说沙漠里会凉爽一些,也曾带着毯子战战兢兢地露宿撒哈拉沙漠里。当地的疟疾就像打喷嚏一样常见,竭福教授在救治病人时也曾被感染,高烧39.5度,数日不退,在危重痛苦中却想到了白求恩同志。在一次霍乱爆发中,每个前来就诊的病人腹泻程度都如同失灵的自来水管,竭福教授和同事们不顾危险,采取开通两条静脉通道、应用抗霍乱药物以及快速补水等救治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了霍乱传播面积。

两年多非同寻常的非洲工作,竭福教授回国时,体重减轻了近十公斤,肤色黝黑,形容憔悴,但是,这一切却让他对快乐与幸福有了新的认知,也对生命质量和价值有了更深层意义的领悟。

两次回归难以割舍对麻醉事业的挚爱

回归科室专注于麻醉事业“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在副院长的岗位兢兢业业工作整整十年之后,竭福教授出人意料地向院党委请辞,要求彻底回归麻醉科室,专心做一个医生。他经常用富兰克林的这句话审视自己,是继续兼顾着工作,直到在领导岗位越做越高越做越上瘾,生疏了业务,还是心无旁骛,只做一把亮闪闪的“钥匙”更好地服务于为患者?他遵从内心的意愿,选择后者,回归到专业技术岗位。

关于行医,自古就有“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认知,医院诸多的工作岗位上,从来未曾忘记以仁心守护和善待患者,医患之间演绎着互相感动的寻常故事。

年10月的一天,竭福教授为一个残疾妇科病人做麻醉前访视,离开病房前,病人家属跟到门口,非常局促地拿出20元钱低声说:“大哥,我家太困难了,这次来治病是借钱来的,我没有太多的钱给你,这点钱你买盒烟抽吧”。竭福教授心里非常难受,一是为农民生活的困苦,二是为患者不能坦然信任医生的不良社会风气。为了使家属和患者安心,他收下了这20元钱。在手术结束送患者回病房时,他却拿出元钱,家属惊讶万分,无论如何不肯接受。竭福教授亲切地说:“既然你叫我大哥,这钱就收下,给弟妹买些营养品,让她快点恢复健康”。一家人不由热泪盈眶。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发生,竭福教授总是很快忘记。但是临近春节的一天,一个男人在手术室门口拦住他,急切地问道:“大哥,还记得我吗?”说着递过来一个塑料袋,告诉他这是自己家人上山采的蘑菇,晒干并且收拾得干干净净了,还有一小包粘豆包尝尝鲜。竭福教授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收下了这份不平常的礼物。以后连续几年,这个农民老弟都在临近春节时来,还是那些礼物,竭福教授也提前准备一些年货给他带回去,以至于在他全村,人人都知道哈医大一院有这样一个善良的医生,而竭福教授告诉他,绝大多数医生都是这样的。以心相交,不但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亲近,也将医生的真实本质及正能量传扬出去,净化大环境的风气,竭福教授认为他有这个责任和义务。

有人说,“在手术台上,手术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保命的。”这话有一定道理。作为一个麻醉医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不仅仅是那么一点麻醉技巧,还需要熟知多方面的医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评估一个病人是不是手术适应症,能不能承受麻醉和手术的重压,还必须具有危急时抢救患者生命的能力。一次,颌面外科做了一个下颌手术,很成功。想不到中午时病人创口突然大量出血,血肿压迫颈动、静脉,压迫气管,送到手术室的时候病人呼吸已经停止,血压只有40毫米汞柱,心率每分钟只有30次。竭福教授接到通知从餐厅赶到手术室主持这次抢救,组织全科人各就各位:拆开缝线,减少血肿压迫、紧急气管插管通气、心肺复苏、开放静脉通道、输血等,一系列的急救工作即争分夺秒又有条不紊。随着呼吸恢复、心率平稳、血压回升、血肿清除,一个小时与死神的争夺大战,最终使病人转危为安。

一次次在手术现场的全神贯注,一场场生与死的持久搏斗,虽然经常身心疲惫,但竭福老师获得了十足的成就感,也加深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本职工作的热爱。

回归祖国继续守护生命年,竭福教授在圆满地完成了在医疗战线的奋斗历程,光荣退休后,与夫人赴新西兰尽享天伦之乐。然而,中国各条战线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医疗行业取得的点滴成就,他格外







































天津白癜风专科医院
皮肤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yacar.com/lsyg/272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