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2818.html他们是做好基层群众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进群众门、说群众话、帮群众难、解群众忧,他们把群众当亲人,把诉求当家事,总看群众还需要什么,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们用实际行动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他们就是我们寻找的“群众工作能手”。
“新疆访惠聚”今日推出“五个”新作为展示第18期,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群众工作能手都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捧一颗真心为群众
记新疆大学驻叶城县柯克亚乡柯克亚村工作队员玉素甫·买买提
在叶城县柯克亚乡柯克亚村村民的眼中,新疆大学驻村工作队员玉素甫·买买提为人热情、乐于助人有爱心,谁家有困难,他总是义无反顾地去帮忙;谁家有矛盾,他都不厌其烦地去调解。驻村一年半来,他始终怀着一颗真诚为民的热心,用一个个微行动为村民铺就“幸福路”。
巧解纠纷的“服务员”
“以前都是我的错,对不起!”“也怪我,为了这事,咱们闹得跟仇人一样......”4年互不说话的买买提·依力和居麦·肉孜终于握手言和了。在旁的玉素甫拍着哥俩的肩膀说:“这才对嘛,大家都是好兄弟!”
买买提和居麦两人从小一起长大,是形影不离的好邻居、好兄弟。但谁也没想到,年居麦在伐树时不小心砸伤了买买提孩子的腿。居麦拿出了全部积蓄1万元给孩子看病,然而面对近3万元的医疗费,却是杯水车薪。此后两家人因医疗费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孩子也落下了后遗症。
走访中,细心的玉素甫发现了两家人的矛盾,并了解到孩子的情况正好符合民政医疗专项救助的条件,他把两家人叫到一起,劝说道:“远亲不如近邻,孩子的医疗费政府有救助,我帮你们申请,你们要和好如初!”随后,他积极帮助买买提的儿子申请民政医疗救助,写申请、递病例、办手续......
来回10多天,玉素甫四处奔波,终于帮买买提申请到1.8万元医疗救助金。两家人的关系缓和了许多,但玉素甫没有松懈,“只有尽最大努力治好孩子的腿,两家人才能真正和好。”
今年3月,村里开展“双联户”活动,玉素甫特意把两人编入一个联户组,一同学习、一同劳动、一同进步,大大增进了他们的感情。
如今,村民们有了矛盾纠纷,都会找玉素甫帮忙解决。对于群众的信任,玉素甫颇有感触,他说:“只要认真听取群众呼声、真心服务群众、诚心解决困难,群众一定会有获得感。”驻村一年半,玉素甫已成功调解群众各类大小矛盾纠纷件。
善于宣讲的“知心人”
“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好处就是让我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个人缴纳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年满60周岁享受待遇,按月领取养老金......”走进乌斯曼·塔依普家,20多位村民正围着玉素甫聆听宣讲。
为了让更多像乌斯曼一样的村民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玉素甫每天入户走访,摸底登记,为没有参加城乡养老保险的户村民进行宣传,还专门制作了养老保险金宣传表格,用数据对比和具体实例让村民对缴费金额、补贴一目了然,用接地气的宣讲、“苞谷馕式”的语言,把党的好政策送到村民身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玉素甫和队员的努力下,柯克亚村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率由年初的60%上升到93%。
驻村以来,玉素甫为群众宣讲余场次,他以事说理、依案释理、举例明理,让党的方针政策化作春雨,沁入人心。
在宣讲惠民政策的同时,玉素甫还积极收集村民对村务管理的意见建议、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不仅让党的声音传递到每个村民的心里,还让群众的诉求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
常树文明的“引路灯”
沐浴着晚霞,柯克亚村的休闲广场热闹起来了。不远处,玉素甫和村民正伴着轻快的音乐,欢快地跳着麦西来甫......
“多亏了玉素甫,让我现在大变样,生活好了,心情好了,没事儿来广场和大家跳跳舞,多幸福呀!”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村民麦麦提·卡迪尔一脸激动。
驻村伊始,玉素甫在走访时发现麦麦提家的院里堆放着各种杂物,屋内乱七八糟。“生活环境好了,人才有动力。”在玉素甫的提议下,工作队利用一周时间帮麦麦提装修房子、修建厕所、规划庭院、种植蔬菜......
望着院子里绿油油的菜畦,新建的畜禽棚圈,麦合木提的心里美滋滋的,也让24岁的他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
“脱贫后我要把婚事解决了。”麦合木提笑着说。
在玉素甫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对自家的庭院进行了改造。如今,村民们的院子整洁了、房子漂亮了,崇尚现代文明生活的愿望更强烈了。同时,玉素甫还鼓励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在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同时,助力脱贫攻坚。
心中有民,一路花香。玉素甫始终心系群众,捧一颗真心,日夜坚守在基层一线,关心、守护着这里的每一位村民。他坚信,通过工作队和自己的努力,村民们一定会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走遍六户地的“大脚板儿”
记吉木萨尔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驻二工镇六户地村工作队员马昌文
“他啊,天生一双大脚板儿。听,这熟悉的脚步声,不用问,肯定是老马来了!”村民张婷口中的“大脚板儿”是吉木萨尔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驻二工镇六户地村工作队员马昌文。连续驻村五年的他,走东家,去西家,用“大脚板儿”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也温暖了基层群众的心。
村民眼中的“急救兵”
如何解决群众的困难诉求,马昌文随身携带的民情日记里早已有了答案。翻开他的日记本,里面记满了群众反映的各种困难诉求。“贫困户易金惠的房屋年久失修需要及时补修”“村民马世兵需要联系一台收割机进行小麦夏收”“贫困户孙立千家爆裂的自来水管已修好,能正常饮水”......马昌文心系村民,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吴建军家着火了,快来!”3月的一天,正在入户走访的马昌文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往村民吴建军家参与救灾......大火终于扑灭了,但房子被烧得面目全非,损失惨重。一家人在旁手足无措,“这可怎么办呀?”吴建军的妻子哭着说。“不要着急,我们会帮你的。”马昌文立刻买来涂料,与队员们一起把受损房屋粉刷一新,添置了桌椅、床等简易家具,协调了5吨煤和捆草料,并为吴建军一家人送去生活用品,帮他们度过最困难的时期。
“谢谢工作队,谢谢老马,你们陪着我们走过了最困难的日子,让我们在寒冷中感受到温暖,这份恩情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吴建军激动地说。
走进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随处可见马昌文和村民谈心交流,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场景。“驻村工作事无巨细,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及时帮助他们,再苦再累也值得。”马昌文说。
百姓心中的“智多星”
思路决定出路。连续驻村五年的马昌文时常会在工作遇见瓶颈时,想出切实管用的好办法,时间久了,村民和队员们都喜欢称他为“智多星”。
一次走访中,马昌文了解到村民张婷的就业愿望十分强烈,却苦于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像这样的村民还不止张婷一人。“怎样才能让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走上就业之路?”成了摆在马昌文眼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后几天,马文昌对有就业意向的余名村民进行了专项调查和分类梳理,向工作队提出了组建“巾帼风采绣娘队”“安全卫士保安队”等培训小分队的方案,并建议依托农民夜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烹饪、缝纫、驾驶技能培训等课程,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添块“敲门砖”。马昌文的想法得到工作队长和村“两委”的一致认同,在他的组织协调下,各种培训小分队开班了......
经过近1个月的培训,贫困户王建兵在镇上找了一份保安员的工作,拿到第一个月的元工资时,他找到马昌文兴奋地说:“太感谢你了,以前我靠家里的几亩地维持生活,现在我在家门口就业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除了在夜校开设技能培训班,马昌文还组织开展致富带头人宣讲、庭院经济实训等活动,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每当有群众称赞马昌文足智多谋时,他总是认真地说:“这不算啥,都是你们给我的思路。”
群众口中的“调解员”
王山成、姜亦河等54户村民,去年和一家私营企业签订了收购价为每亩元的玉米制种合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虫害席卷了他们的玉米地,企业以产量过低为由,要以每亩元的价格收购,这让辛勤劳作一年的农民苦不堪言。
“这个问题我来协调。”正当村民陷入困境时,马昌文主动扛起调解工作。他当即打电话邀请律师朋友,对矛盾双方的利弊进行权衡,并与企业进行多次协调磋商,最终企业以每亩元的价格收购了村民的玉米。
“3月9日,付红山家墙头倒塌引发纠纷。”“4月6日,陈纪亮兄弟俩为使用晒谷场产生了矛盾。”“5月3日,卢金芬家的羊吃了邻家的草料产生了不悦......”在马昌文的日记中,经他调解过的纠纷历历在册。
“老马一出手,纠纷全没有,现在村里的矛盾越来越少了,老马也成了六户地村当之无愧的‘金牌调解员’。”村干部余雷说。
五年驻村路,一颗无悔心。看着村民一张张幸福的笑脸,马昌文的脸上也洋溢着欣慰的笑容。他把六户地村当成了自己的家,村民也把他看作家人。“只要这里需要我,我就待在这里为家人做好事、办实事,这是我最大的幸福。”村头巷尾,大家熟悉的“大脚板儿”,依旧来回奔波着......
温暖民心的一束阳光
记塔城地委宣传部驻裕民县哈拉布拉乡霍斯喀巴克村工作队员刘旭光
他叫刘旭光,是塔城地委宣传部驻裕民县哈拉布拉乡霍斯喀巴克村工作队员。在群众眼中,他就像明亮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温暖着村民。驻村一年多来,他像老师、像朋友、像邻家的兄弟,用行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碎步的“宣传员”
爱笑的人,自带光芒。走在霍斯喀巴克村的小巷,时常会听到有人喊“小刘”,随后便能听到爽朗的应声:“哎!在这呢!”一位戴着眼镜、干净利落的小伙子踏着碎步赶来了。
驻村以来,刘旭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村大喇叭、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yacar.com/rdmz/7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