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4妹儿今天看到一条新闻:
姚明6岁的女儿已经长到1.5cm!
专家预测未来其女
身高可能在1.9cm-2.08cm!
作为普通人在惊呼基因强大的同时
完全无法体会上面的空气如何清新!
孩子身高偏小,往往才是普通家长最头疼的问题;
为了帮其长个子,想尽各种办法给孩子增加营养
殊不知,有些“拔苗助长”的行为反而会害了孩子
6岁女孩用生长激素得了糖尿病!
萌萌今年6岁,因为身高在同龄孩子中明显偏矮,爸爸妈妈很着急。
医生诊断认为萌萌身高明显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平均身高,检查发现其空腹血糖6.9,未发现器质性疾病,诊断为“特发性矮小”,用生长激素治疗助长高。
用了一段时间药,萌萌觉得身体不舒服,一查,空腹血糖竟高达有7.2,医院以疑难杂症将她转诊到杭州的浙大一院,请儿科主任梁黎会诊。
最后通过基因检测,发现父女俩均存在GCK基因突变,萌萌被诊断为“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2型)”。
因生长激素会升高血糖,有这种病的人是不可以用的。
“确诊为矮小症的孩子,如果要用生长激素,必须详细评估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家族病史,详细排查禁忌证,比如,如果有大小三阳等肝功能不好的情况,我们就不会打生长激素针。”
父亲太宠7岁女儿身高定格在1米28
彤彤是个幸福的7岁女孩,眼睛大大的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人总是想尽办法给她最好的,千依百顺。可最近,发生在彤彤身上的意外却让家人苦不堪言。
7岁的彤彤,今年初竟意外出现了乳房增大的性早熟症状。
经诊断,彤彤体内的性激素水平特别高,需要连续打针2年来抑制性激素分泌。
由于彤彤体内的性激素实在是高,3个月后,彤彤乳房明显增大,骨龄已达到11岁,此时彤彤的身高仅有1米28,医生诊断其无法再长高。
(图片来自网络)
经过医生和父母的一番交谈后,发现导致孩子性早熟的元凶竟然是父母没有和孩子分床睡!
医生说,儿童性心理发育的正常阶段,通常发生在3—6岁。在这个阶段,父母要适时培养与孩子的成人关系,不宜持久过分地亲热,减少恋父和恋母情结对孩子的性欲和性心理不良的影响。
比如:亲吻时只亲额头不亲嘴;接触时尽量不要触碰隐私部位;3岁以后尽量分床睡。
不注意饮食13岁男孩骨龄闭合
陈露与杨波两夫妻平时工作都比较忙,晚上很晚回家,所幸,13岁的儿子强强很独立,让夫妻俩甚感欣慰。
可最近,夫妻俩发现儿子的身高不太长了,13岁身高1.59m,而且这个现象已经有一年多了。这让两口子担心起来了,于医院做了个检测。
医生遗憾地告诉陈露夫妻,孩子已经错过了最佳的生长干预期,骨龄已达16周岁,预测身高估计也就在1.60m左右了。
医生建议:儿童长高摄食均衡最重要。儿童长高是一个综合性的因素。除了遗传、环境等因素外,饮食、睡眠以及运动都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出现一些性早熟的倾向,最好能够提前干预。
如何探测你家小孩儿未来身高?
小4妹儿知道大家都对家中的宝贝儿成长关心至极
于是总结了三类探测儿童身高方式
可选择公式计算作对应参考
男性身高=出生时身长(厘米)÷0.;
女性身高=出生时身长(厘米)÷0.。
用此公式要注意:只适用于正常足月新生儿;
测量身长数据时如能精确到0.1厘米,身高的预测将更准确。
男性身高=3岁时身高×0.+父母平均身高×0.+37.69(厘米);
女性身高=3岁时身高×0.+父母平均身高×0.+25.63(厘米)
上述公式依据人体标准身高预测公式(遗传法则)
男性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8÷2(厘米)女性身高=(父亲身高×0.+母亲身高)÷2(厘米)上述公式大体上符合“高加高生高,高加矮生高,矮加矮生矮”的遗传学原则。
以下为小4妹儿找到的一张较为标准的身高成长表,可将你家孩儿做做对应!
科学长高,以下五点很!重!要!
注重合理营养
要荤素搭配,包括动植物蛋白质搭配、动植物脂肪搭配,精粮和粗粮搭配。
多做纵向运动
如摸高,跳绳,引体向上等。同时多让孩子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能促进机体维生素D的生成,有利于钙吸收,促进生长发育。
保证足够睡眠
一方面,睡眠可使脑神经、肌肉等得以松弛,解除肌体疲劳;另一方面,深睡眠时,体内生长激素分泌旺盛,因此,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孩子长高。
保持精神愉快
精神愉快有利于促进孩子生长,精神压抑可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因此,家长应努力为孩子营造愉快的生活氛围。
及时治疗疾病
影响孩子长高的疾病有许多,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激素缺乏症等可以通过激素替代治疗改善身高,如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原发病治疗好后身高也会有追赶
孩子长高绝不能“拔苗助长”,
家长要学会科学对待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yacar.com/xzqh/10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