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新浪博客拿铁与非洲
非洲"一国两制"的交通规则
苏丹尼罗河大道
倘若你让一位司机开车,从非洲纳米比亚的鲸湾港出发,经安哥拉、刚果(金)、乌干达、肯尼亚,直达索马里北部的柏培拉,这位司机一定会喋喋不休地抱怨,因为他一路上都得“左右为难”。
纳米比亚的交通规则是车辆靠左行驶,而进入安哥拉就变成了靠右,等穿过同样靠右行驶的刚果(金),就又进入靠左行驶的乌干达,如此“左倾”着一路开到肯尼亚—索马里边境,然后再次切换到靠右。这还没完,等车辆通过索马里北部一个叫拉萨诺德的城市后不远,便得再改过来,因为接下来的那部分索马里区域又是靠左行驶了!
我认识的几个在非洲跑长途货运的司机,却是个个练就了一身“左右逢源”的好功夫。即便如此,这种路况对司机来说也未免太辛苦,再说对非洲各国互通有无也不利啊。
为什么非洲会出现这种“左右为难”的尴尬呢?当地人告诉笔者,这和该国进口哪里的汽车大有关系。比如日本的二手右舵车,早年间就占领了非洲许多国家的市场。在大量进口日本车的地方,交规自然也会“随行就市”。而对于开美国左舵车的国家来说,情况正好相反。
另外这也和非洲殖民历史有关。很多非洲国家曾是英法殖民地,众所周知,英国是靠左行驶,而法国靠右。当年他们在非洲地盘上各搞一套。等这些侵略者拍屁股走人,“左右为难”的后遗症却留了下来。
现在非洲大约有14个国家是靠左行驶,多数在南部和东部非洲。自从非洲各国独立后,“左右为难”的局面给邻国间带来许多不便。比如冈比亚,这个小国三面被塞内加尔包围,每天都有大量车辆穿越冈比亚往来塞内加尔南北方,右换左、左换右的“戏法”让交管部门头疼,更让司机七窍生烟。时间一长,许多原“左倾”国家改成靠右行驶,如苏丹、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加纳、冈比亚等。有个尼日利亚朋友对我抱怨说,当年用了很长时间才拧过这个弯儿来,因为马匹和骆驼已经习惯靠左走路。
非洲还有一些国家曾被多个宗主国统治,而这些宗主国又“左右不一”,如喀麦隆曾被英法分治,坦桑尼亚的大陆和海洋部分则被英德分管,它们中大部分在独立后统一了交通规则。但也有个例外———索马里。这个国家曾被英、法、意三国分割,混乱不堪。独立后大部分地区靠右行驶,但北方原属英国的“索马里兰”地区却不买账,至今仍顽固保持着靠左行驶的习惯。外国司机宁可绕道,也不愿到索马里找麻烦。
科特迪瓦:可可加工厂童奴生存现状
科特迪瓦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可生产国。众所周知,科特迪瓦的这项行业给国家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但是没有人知道,可可的采集工作很多却是由童工来完成。
更加不幸的是,这里的童工被近乎奴役的执行这项没有回报的重体力工作。
这仿佛构成了一幅深沉的嘲讽画面:這些小孩奋力工作,生产出我们那個世界里的美食,然而她们却从未体验过这种滋味,而且极有可能,他们將永无所知…
尽管科特迪瓦政府禁止让儿童做工,但童工现象在科特迪瓦以及周边其他国家仍很普遍。这里的童工大多数身体孱弱,营养不良。
暗无天日的生活,周而复始的工作,长此以往……
毛里塔尼亚:非洲女人恐怖增肥方式
在很多国家,女性普遍以瘦为美。但在毛里塔尼亚,女性越胖越性感,很多毛里塔尼亚女性绞尽脑汁,采取各种办法增加自己的体重。数十年来,就像西方青少年试图通过快速减肥餐减肥一样,毛里塔尼亚人一直推崇快速增肥餐,目的在于让女孩足够肥胖,能充分显示家庭的富裕,并成为毛里塔尼亚人心目中的标准美人。
为了变胖,毛里塔尼亚女孩,最小5岁,最大19岁,每天都必须喝下5加仑的富含脂肪的骆驼奶或者牛奶。如果有女孩拒绝这种增肥餐或者将吃掉的东西吐出来,村里的增肥专家可能会用棍棒夹她的双脚,用手拉扯她的耳朵,用力掐她的大腿,将她的手指使劲向后扳,或者逼她吃掉自己吐出来的东西,曾经有女孩因此而死去。这种习俗被称为强迫喂食。这种旧式的折磨人的方法已经没有人用了。对此,有人说,这种方法在毛里塔尼亚的一些偏远地区仍在使用。不论如何,毛里塔尼亚女性体重超重的问题仍很严重,据毛里塔尼亚政府称,体重在公斤-公斤之间的女性人数仍多得惊人。根据年的一份调查,五分之二的毛里塔尼亚女性体重超重。政府官员抨击说,就连最贫困的家庭,也会强迫家里的女孩吃牛奶、奶油、黄油、蒸粗麦粉以及其他高热量食物。现在,毛里塔尼亚政府打算改变这一爱胖的习俗。电视广告和政府声明开始宣传肥胖的坏处:比如,肥胖会导致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以及其他问题。年,毛里塔尼亚妇女事务部发起了一场苗条运动。为了增肥,不少毛里塔尼亚女性放弃了传统的习俗,采用了现代方式:服用激素药物。在毛里塔尼亚首都的露天市场上,可以轻而易举地买到印度生产的氟美松,这是一种处方类激素药物,能够让服用者体重迅速增加。卖主通常会警告买家说,服用这种药物对身体有危害,但同时也保证会让人快速变胖。不过,政府的减肥宣传收效不大。统计学家Hedi说,近四分之三的毛里塔尼亚妇女不看电视,更多的人从来不听广播。根据毛里塔尼亚政府年对6.8万名女性的调查,15~49岁的女性中,五分之一的人故意饮食过量;即使在青少年中,也有近70%的人表示对自己为变胖而饮食过量并不后悔。
舌尖上的非洲
人人都爱的玉米糊SAZA
对于南部非洲人民来说,无论种族肤色,最爱的食物当属saza--玉米糊。Saza是南部非洲人民的主食,就像大米和白面之于我们中国人一样,是南部非洲人民离不开的食品。Saza由白玉米细细研磨而来,没有经过煮制的saza乍看起来就好像白面一样,雪白而细腻,和我们中国人印象中的“玉米面”截然不同。在煮制的时候,人们会依据自己的喜好,向saza里面加入不同量的水,如果喜欢硬一点口感的,就放少一些水,相反的话,水就多一些,但总体说来,saza都是凝固起来、呈块状的玉米糊,不会稀得像粥一样。作为主食,saza自然要配上菜一起吃。大部分当地人最喜欢配上豆子、胡萝卜、土豆等青菜或者少量的肉和saza一起,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一顿丰盛的大餐.
吃saza最地道的方法,是不用任何餐具,而是用手抓取适量的saza,蘸上由多种调味料熬制而成、或偏咸或偏辣的酱汁,放入口中,细细体味白玉米略涩的口感和特殊的香味。不要小看saza的能量,它是非常耐消化的食物,大部分南部非洲人民每天靠一顿saza就可以提供一整天的能量,而且不会有饥饿感。如果想体味真正的南部非洲风情,那么saza就是绝对不容错过的特色美食。
摩洛哥饮茶之道
茶由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阿拉伯世界,再来到北非摩洛哥,这里饮茶之风相当盛行,而且讲究排场,可以说已成为摩洛哥文化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均为穆斯林,不饮酒,其他饮料亦较小,唯有饮茶不可短缺。在这里,饮茶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仅次于吃饭而居第二位!
繁忙热闹的阿拉伯市场“梦地那”,窄小的街道上,摩肩擦背的人流之中,随时可见手托锡盘、脚步匆匆的小童从你身旁走过。盘中放着一只锡壶,两只玻璃杯。这是茶房或商店的小伙计前往商店送茶或从家中取茶为老板饮用的。流动旧货市场上,茶棚亦是最热闹的所在。炉火熊熊,大壶里沸水“突突”作响;煮茶过程通常是由茶棚老板从身边麻袋里抓一把茶叶,再用郎头从另一个麻袋里砸下半个拳头大的一块白糖,再揪一把鲜薄荷叶,一起放进小锡壶里,兑上滚水,再放在火上煮。两遍水滚之后,小锡壶便递到了小桌旁“待客”的人们面前。摩洛哥茶清香,极浓而极甜,加上鲜薄荷的清凉,入口暑气全消,极能提神。摩洛哥茶具,更是珍贵著名的艺术品。摩洛哥国王和政府赠送来访国宾的礼品,一为茶具,二为地毯,都属驰名于世的物件。一套讲究的摩洛哥茶具重达百公斤。说来有趣,摩洛哥盛行饮茶之道,却并不产茶,全国两千多万人口每年消费的茶叶均需进口,百分之九十五来自遥远的中国。“中国绿茶”与每一个摩洛哥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揭秘:埃塞俄比亚唇盘部落
非洲、南美洲的一些部落以及加拿大北部的因纽特部落佩戴唇盘(lip-plate)已经有长达几个世纪的历史了。虽然女性佩戴唇盘的情况最常见,但是在一些部落,男人也有佩戴这种东西的习惯,有时甚至是上唇和下唇各戴一个唇盘。很多群体已经在20世纪放弃了这种习俗,但现在居住在埃塞俄比亚西南部奥莫河谷的部族仍延续着这一习俗。
在奥莫国家公园的牛群和耕作者中间,穆尔斯人(Mursi)因佩戴餐碟大小的唇盘而最为出名,该部落的女性从十几岁开始佩戴这种东西。穆尔斯人居住在距离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大约公里的奥莫河谷。据估计,现在该部落成员不超过1万人。
作为由女孩向女人转变的标志,女孩从13岁开始通过佩戴唇盘来拉伸她们的下唇。刚开始时,她们会在下唇切开一道1厘米长的口子,然后插入一个木栓,这一过程非常痛苦。经过几周,等到伤口愈合,木栓会换成更大的,通过不断更换越来越大的木栓,她们的下唇会变得越来越长。穆尔斯部落是非洲,甚至有可能是世界上仍在延续佩戴唇盘这一风俗的为数不多的几个部落之一。
穆尔斯部落称粘土盘为“dhebinya”,它们是由佩戴者自己制作的,上面有装饰性图案。唇盘的自然色是白色,人们会用不同的天然颜料把它们染成红色,或者用草和烧过的植物将其染成黑色。穆尔斯部落的传统是由男性制作古老的木质唇盘,这种唇盘一般是给未婚女孩佩戴的。
她们并非每时每刻都要佩戴唇盘,你在这里会经常见到一些女性松弛的下唇会随着身体的运动而有节奏的自由摆动。已婚女性在照顾丈夫用餐和参加婚礼或棍战竞赛等重要活动时,可能会佩戴唇盘。未婚女孩,尤其是那些佩戴较大唇盘的女孩,可能会在出入公共场合时一直佩戴这种东西,而那些不戴唇盘的人则会被认为很懒惰。这些人为什么要戴唇盘?有关这个问题的几种说法已经传播开来。一些人认为,唇盘的大小反映了迎娶每位女性的部落价格,另一些人则认为,采用这种切割的方法是为了阻止奴隶贩子贩卖人口。不过最具说服力和得到大多数穆尔斯人认同的一种观点认为,唇盘象征着“生育能力和女性气质”。
不管它有多大,青少年时期开始佩戴唇盘说明一个年轻女性具有生育能力,并准备结婚。佩戴者结婚后,唇盘则时刻提醒她与自己的文化和丈夫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丈夫去世,她就必须扔掉这个唇盘。这表明穆尔斯人几乎把唇上的洞与他们生活里的所有方面联系在一起,例如家畜的健康、水是否可以饮用以及子女的命运等等。穆尔斯部落是非洲,甚至有可能是世界上仍在延续佩戴唇盘这一风俗的为数不多的几个部落之一。很多游客慕名来到这里与当地妇女合影留念。这里的女性会制作粘土盘出售,并向与其合影的人索要酬金,然后用得来的现金购买谷物、盐、山羊皮(做裙子)和亚力酒(一种酒精饮品)。在当今世界,穆尔斯部落似乎正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的唇盘,以及它们展示的文化认同和政治独立,是他们的骄傲之源,但是他们也承认,这种早就被其他部落抛弃的古老传统可能说明了他们的落后。现在有很多年轻女孩开始拒绝拉伸下唇,尽管只有令人讨厌的“克威古部落”(Kwegu,附近一个贫穷部落的名字)才会这么做。这些女孩可能会面临在穆尔斯部落找不到丈夫的难题,然而她们似乎已经准备好脱离这种落后的陋习,迎接新生活。
赞赏
长按治白癜风长沙哪家医院好北京中科医院是骗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yacar.com/xzqh/1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