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炮
推荐理由:
画面中大杜鹃依依不舍得咬着大苇莺,其中的关系或许和我们想象中的一样,但或许会出乎我们的意料。生物界自由自己的生存的规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特推荐为每日一图
大杜鹃
大杜鹃(拉丁名:Cuculuscanorus)为杜鹃科杜鹃属的1种鸟类,别名郭公、布谷、鸠、喀咕。基本分布于全国。幼鸟头顶、后颈、背及翅黑褐色,各羽均具白色端缘,形成鳞状斑,以头、颈、上背为细密,下背和两翅较疏阔。飞羽内侧具白色横斑;腰及尾上覆羽暗灰褐色,具白色端缘;尾羽黑色而具白色端斑,羽轴及两侧具白色斑块,外侧尾羽白色块斑较大。颏、喉、头侧及上胸黑褐色,杂以白色块斑和横斑,其余下体白色,杂以黑褐色横斑。虹膜黄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近黄色,脚棕黄色。
中文学名:大杜鹃
拉丁学名:Cuculuscanorus
别称:喀咕、布谷、郭公、获谷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鹃形目
科:杜鹃科
属:杜鹃属
种:大杜鹃
定名年代:年
定名人:Linnaeus
英文名:Cuckoo
1外形特征
大额浅灰褐色,头顶、枕至后颈暗银灰色,背暗灰色,腰及尾上覆羽蓝灰色,中央尾羽黑褐色,羽轴纹褐色,沿羽轴两侧白色细斑点,且多成对分布,未端具白色先斑,两侧尾羽浅黑褐色,羽干两侧也具白色斑点,且白斑较大,内侧边缘也具一系列白斑和白色端斑。两翅内侧覆羽暗灰色,外侧覆羽和飞羽暗褐色。飞羽羽干黑褐色,初级飞羽内侧近羽缘处具白色横斑;翅缘白色,具暗褐色细斑纹。下体颏、喉、前颈、上胸,以及头侧和颈侧淡灰色,其余下体白色,并杂以黑暗褐色细窄横斑,宽度仅1—2毫米,横斑相距4—5毫米,胸及两胁横斑较宽,向腹和尾下覆羽渐细而疏。
2生活习性
主要以松毛虫、五毒蛾、松针枯叶蛾,以及其它鳞翅目幼虫为食。也吃蝗虫、步行甲、叩头虫、蜂等其它昆虫。
3地理分布
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安哥拉,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贝宁,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环中非共和国,乍得,中国,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加蓬,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香港,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韩国,共和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的前南斯拉夫共和国的;马拉维,马尔代夫,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尼泊尔,荷兰,尼日尔,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占领区,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非,苏丹南部,西班牙,斯里兰卡,苏丹,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4亚种分化
〔大杜鹃共有4个亚种〕
中文名称:大杜鹃华东亚种
拉丁学名:Cuculuscanorusfallax
定名人:Stresemann
定名年代:年
中文名称:大杜鹃华西亚种
拉丁学名:Cuculuscanorusbakeri
定名人:Hartert
定名年代:年
中文名称:大杜鹃新疆亚种
拉丁学名:Cuculuscanorussubtelephonus
定名人:Zarudny
定名年代:年
中文名称:大杜鹃指名亚种
拉丁学名:Cuculuscanoruscanorus
定名人:Linnaeus
定名年代:年
5栖身环境
大杜鹃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森林中,有时也出现于农田和居民点附近高的乔木树上。性孤独,常单独活动。飞行快速而有力,常循直线前进。飞行时两翅震动幅度较大,但无声响。繁殖期间喜欢鸣叫,常站在乔木顶枝上鸣叫不息。有时晚上也鸣叫或边飞边鸣叫,叫声凄厉宏亮,很远便能听到它“布谷—布谷”的粗犷而单调的声音,每分钟可反复叫20次。鸣声响亮,二声一度,像“KUK—KU”。
6繁殖状况
大杜鹃繁殖期5—7月。求偶是雌雄鸟在树枝上跳来跳去,飞上飞下互相追逐,并发出“呼—呼—”的低叫声。之后雌鸟站在树枝上不动,两翅半下垂,头向前伸,雄鸟随即飞到雌鸟背上、颤抖双翅进行交尾,2—3分钟后,雄鸟飞离雌鸟,停栖于30—40米外,稍停在飞到雌鸟身边,也曾见到3只大杜鹃在一起追逐争偶现象。大杜鹃无固定配偶,也不自己营巢和孵卵,而是将卵产于大苇莺、麻雀、灰喜鹊、伯劳、棕头鸦雀、北红尾鸲、棕扇尾莺等各类雀行目鸟类巢中,由这些鸟替它带孵带育。
7保护等级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大苇莺
大苇莺(学名:Acrocephalusarundinaceus):为鹟科苇莺属的鸟类。常栖匿于河边或湖畔的苇丛间,有时也飞至附近的树上。在繁殖时期,常高踞巢附近的芦苇顶端及树枝上,高声鸣叫。鸣声富于音韵,颇为动听。性十分机警。主食昆虫。该物种分布在从欧洲到中亚的广大地区,其模式产地在北欧波兰北部的格但斯克。
中文学名:大苇莺
拉丁学名:Acrocephalusarundinace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鹟科
亚科:莺亚科
属:苇莺属
种:大苇莺
亚种:2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英文名称:GreatReed-warbler
1外形特征
大苇莺属小型鸟类,眉纹淡棕黄色;眼褐色;翅褐色具淡棕色的边缘;尾羽亦褐色,但较翅羽的褐色稍浅。顶部是棕色,上体呈黄褐色,腹面淡棕黄色,两胁较深,腹部中央转为乳白色。雌雄两性羽色相似。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苍白,先端黑茶色;脚淡铅蓝色。喙薄,像大多数食虫动物。
性别体重(克)全长(毫米)嘴峰(毫米)翅长(毫米)尾长(毫米)跗跖(毫米)♂(雄性)
24.2
(24-31)
.6
(88-)
14.7
(13-18)
84.9
(84-85)
76.5
(75-79)
27.8
(25.5-29.5)
♀(雌性)
27.5
(25-30)
(-)
18.1
(17.2-19)
78.5
(75-82)
73
(71-75)
18
(17-19)
2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米的湖畔、河边、水塘、芦苇沼泽的茂密芦苇丛中,或附近的灌木丛和园林。常栖匿于河边或湖畔的苇丛间,有时也飞至附近的树上。
3生活习性
性活跃,常单独或成对地在草茎、芦苇丛和灌丛之间跳跃、攀缘,极为警觉,不时地变换位置,突然地出现在另一个地方。繁殖期间常站在巢附近的芦苇或小树枝顶端鸣叫,有时长时间地站在枝头上鸣叫不息,有时变换着位置鸣叫,或活动一会儿,鸣叫一会儿,或边鸣边活动。鸣叫响亮刺耳而不连贯,喉音甚重,杂以尖厉高叫及低沉的呱呱声。叫声包括生硬的tack及吱声churr。
食物主要以甲虫、金花虫、鞘翅目昆虫幼虫以及蚂蚁、豆娘和水生昆虫为食,也吃蜘蛛、蜗牛等无脊椎动物和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也吃水生植物种子。
4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亚美尼亚、澳大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贝宁、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文莱达鲁萨兰国、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拉维、马来西亚、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摩纳哥、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荷兰、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巴勒斯坦、菲律宾、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卢旺达、圣马力诺、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南非、南苏丹、西班牙、苏丹、斯威士兰、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美国、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旅鸟:阿富汗、孟加拉国、乍得、法罗群岛、冰岛、爱尔兰、列支敦士登、尼泊尔、挪威、巴基斯坦、巴布亚新畿内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索马里、英国。
中国新疆(西部喀什、天山至中部尉犁)、甘肃(张掖、酒泉)(繁殖鸟);俄罗斯南部和中部,越冬于非洲中部。
5亚种分化
大苇莺全世界共计有3亚种,即新疆亚种A.a.zarudnyi、指名亚种A.a.arundinaceus和伊朗亚种A.a.griseldis。但是,Helbig和Seibold()认为,griseldis在苇莺属内的分类地位是比较原始的,该种与大苇莺A.arundinaceus的亲缘关系甚至比其它种类还远,因此建议将其作为独立的种A.griseldis处理。东方大苇莺与噪大苇莺的亲缘关系要比与大苇莺的亲缘关系近。中国境内仅有1亚种,即新疆亚种A.a.zarudnyi。
6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芦苇丛、灌丛,固定在一束离水面(或地面)0.5-1.2米的植物或芦苇茎上。巢呈杯形,主要由芦苇叶、枯草茎、草叶、花梗、植物纤维及蜘蛛网丝编织而成。内垫以干草叶、细草茎、须根等,有时还垫以羽毛。由雌鸟主要承担营巢工作,雄鸟常伴承受着雌鸟运送巢材。巢的大小为:外径9-14cm、内径5-9cm、高27cm、深6-7.5cm。每巢产3-6枚卵,呈绿白色或蓝绿色,缀以褐色或橄榄褐色斑点及黑灰色或灰色小斑点。卵的大小为21-25mm×15-17mm。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15天;雏鸟留巢期约12天。
7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8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订阅鸟网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哪家医院看白癜风便宜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yacar.com/xzqh/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