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塔尼亚

好莱坞霸权之下,16年来被英语世界接受的


BBC统计了一份年以来的最佳电影榜单。它说明了什么?它符合你的预期么?

《穆赫兰道》第一、《花样年华》第二、《血色将至》第三。

BBC推出了自年以来的百佳电影榜单。果不其然,这份榜单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丢人!竟然没有把《鸟人》排在里面。”

“没有伍迪·艾伦电影?你们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很显然,英国影评人是最差劲的影评人。”

……

随意节选一些社交网络上的评论就能够感受到网友们的怒火。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看电影的口味,把《鸟人》排在第一位也同样会有人咆哮为什么不把《穆赫兰道》排在第一位。

当然,也要说一句,那位指责英国影评人口味太差的朋友,这一次BBC邀请的位参与评选的影评人当中,有81位美国人,英国人则只有19位。这位朋友,你骂错人了。

影评人magasa有个说法,“榜单总是因人而异,参与的人不同,投票结果不同。作为影迷,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榜单,参考权威不是为了放弃自我的判断。”所以,评价榜单上的电影本身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意义。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榜单本身没有意义。正因为“榜单是电影史的浓缩”,所以一个更有趣的问题是,这份新的年以来的百佳电影榜单背后到底发生了一些怎样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不仅仅局限于电影本身,也包括这个世界的电影业,更包括了这个世界。

《穆赫兰道》

从整个榜单来看,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现在的好电影似乎越来越少了。

在BBC的这份榜单上,排在第一的是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在大部分中国观众的分类体系里,这部影片被当做烧脑电影。诚然,人物的身份、梦境的转换、叙事中带有的迷惑性确实让这部电影带上了烧脑的成分,但真正说服这些影评人的是电影本身利用镜头烘托出的诡异的氛围、是利用佛洛依德理论创造出的梦境世界、是对于好莱坞的嘲讽与批判。

《穆赫兰道》在年法国《电影手册》评出的影史百佳电影中只排在第94位。法国人向来挑剔,它们的榜单也不怎么喜欢年及以后的电影——只有2部上榜——这个数字远低于年代到年代,那期间,每十年都有十几部电影上榜。

《公民凯恩》,这部电影在大部分影史榜单中都排在第一位

另一个不太好的消息是,好莱坞的存在感依旧强烈。

《电影手册》的百佳名单中,美国电影占据了49个席位。而在BBC的这份榜单当中,美国电影也占据了49个席位。这么多年来,好莱坞占据世界电影半壁江山的情况似乎一直都没有改变。

这两年一个普遍的共识似乎是好莱坞的创造力正在慢慢变得稀薄。视效大片成为了好莱坞六大主推的产品,改编盛行原创能力越来越弱,整个产业对于艺术电影的态度也越来越不友好。如果一个衰落的好莱坞还能占领半壁江山,那么电影行业看上去是没救了。

把一堆人凑在一起打群架,这似乎就是好莱坞这两年最流行的套路

不过,暂且先不要给电影行业判死刑,BBC的这份榜单还是有一些有趣的事情在发生。

年《电影手册》排出的影史百佳当中,美国、法国、意大利这三个传统大国一共占据了84个位置,此外还有日本、德国、前苏联分到了10个位置。这描绘出了一个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了的电影行业。

但到了年的这份21世纪百佳电影榜单,榜单上的国家开始变得更加多元。尽管美国和法国依然表现出了足够的强势,但榜单里还出现了香港、台湾、匈牙利、土耳其、巴西、泰国、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甚至还有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这样的小国。

电影行业此消彼长,传统的电影大国开始没落,新的市场开始崛起。电影已经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这门艺术也慢慢延伸到了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当中。

《小亚细亚往事》来自土耳其《廷巴克图》来自法国和毛里塔尼亚联合制片《索尔之子》来自匈牙利《春夏秋冬又一春》来自韩国

电影大国的没落开始于年代。“电影和其他休闲活动诱使观众离开了电影院,家庭录像的繁荣则加剧了这种趋势。”大卫·波德维尔在《世界电影史》中写道,“至年间,在西德和法国,影院上座率下降了三分之一,日本几乎下降了一半,西班牙和英国下降了将近三分之一,意大利下降了近四分之三。”

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意大利的电影业自此一蹶不振。在年代,意大利的电影银幕上充斥着毫无艺术价值的色情电影。而那些让意大利成为世界电影王冠上的一个明珠的大师们,维斯康蒂、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也相继离世。近年来,意大利更是深陷经济危机的泥沼。

尽管在过去三十年里仍然不时能够有出色的意大利电影获得国际上的各种奖项,年《天堂电影院》、年《地中海》、以及年《美丽人生》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年的《儿子的房间》更是获得金棕榈,但是整个意大利电影再也不复年代的荣光。

在BBC的这份榜单当中,意大利的电影仅有1部,那就是年的《绝美之城》。电影讲述了一个年少成名但在此后四十年中沉沦于纸醉金迷生活的作家、记者捷普,在65岁生日之后,他得知了初恋的死讯,这才发现自己不应该再把时间浪费在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上。于是他开始用局外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罗马城。

这一段经历看上去和上面的描述似曾相识,正如纽约时报影评人ManohlaDargis所写的那样:“《绝美之城》是一个男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种电影的故事。”

《绝美之城》

意大利的所经历的一切也同样发生在了日本身上。年代,在战后占领日本的美军认为电影是一个不错的改造日本的工具,于是在美军的支持下,一批电影大师获得了拍片的机会,黑泽明在这一阶段拍出了《罗生门》、《七武士》这样的作品,沟口健二也推出了《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还有小津安二郎这位在战前就已经成名的大师,也凭借着他对于女性和家庭题材的把握,再度引领了日本电影。

但随着年代电视对电影、以及好莱坞对日本电影的双重冲击,日本电影业开始衰退。到年代末,观众已从年的12亿人次降为1.5亿人次,电影院从家减至家。原本垄断整个日本电影市场的东映、东宝和松竹三家电影公司也开始瓦解,东宝和松竹每年投入电影的资金也越来越少。

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对电影业的冲击来自于动画。剧场版动画,或者是改编自动画的真人电影越来越多。年的日本票房最高的10部本土电影中,有7部是这样的电影,仅有《新律政英雄》和《垫底辣妹》两部原创真人电影。

和意大利一样,日本此次入选BBC的这份榜单的电影仅有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一部。

《千与千寻》

与意大利、日本这样的老牌国家的电影业影响力渐渐衰退不同,那些曾经被归为第三世界行列的国家的电影业却也在年代和年代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他们的发展路径未必一致。有时候,政治是推动电影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由于受到前苏联电影理论的影响,中国也认为电影是政治宣传中最重要的手段,大量的地方制片厂被建立起来,承担电影的制作发行工作。这种体制为后来第五代导演的出现培养了观众、也培养了人才。

而在巴西,时任总统荷奥·高拉特在实施现代化的过程中,为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此时,受到意大利和法国电影影响的巴西导演发起了“新兴电影”的运动,通过记录国家和社会的问题,来表达自身的政治诉求。

有时候,电影的发展则需要更多外部的力量,就好像在非洲当地,无论是政府还是商业的力量都太过孱弱。年,在联合国的帮助下,非洲才成立了第一个横跨整个非洲大陆的组织,来帮助电影的发行。

《上帝之城》来自巴西,描绘了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的景象

支撑这一切的则是这些国家广阔的市场。根据大卫·波德维尔的估计,在年代,非洲每年大约有2亿人次的电影观众,拉丁美洲有8亿人次,印度则有几十亿。

在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之下,全球电影产量也大幅增加。年,全球电影产量大约为部,而到了年代,光是亚洲国家就生产了这么多的电影。

电影作为一种产品的全球化并不仅仅是将好莱坞或者欧洲的技法和题材原封不动地搬到其他国家。事实上,各个国家也自己发展出了符合自己特色的电影叙事。

年,乌斯曼·塞姆班出生于塞内加尔。19岁那一年,他被殖民国法国征召加入自由法国军队,并在二战后留在了马赛。年代,已经是一个作家的塞姆班决心用电影的方式来描绘自己的国家,于是在莫斯科修读了一年电影以后,塞姆班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片《黑女孩》。这部电影改编自他自己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法国家庭虐待非洲姑娘的故事。

塞姆班此次入选BBC年以后的百佳电影榜单的影片是年的《割礼龙凤斗》,也是这位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故事发生在非洲的一个村落里,Collé是一个男人三位妻妾中的二太太。她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但Collé坚决不愿意让女儿接受村落传统的割礼,割除女性部分或者全部的阴核以及小阴唇。这一举动遭到了全村人的反对,其中也包括Collé的女儿本人。

在这个故事中,一个非洲国家可能遇到的冲突几乎都得到了展现,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冲突、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冲突,甚至还有殖民国和被殖民国之间价值的冲突。这也是只有在面对如何融入现代世界的非洲国家才能拍出的电影。

《割礼龙凤斗》

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出生于年,此次他有三部电影入围了BBC的这份榜单,《恋爱症候群》、《热带疾病》、以及《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其中最后一部还获得了年的戛纳金棕榈奖。

对于这部金棕榈作品,英国《每日电讯报》的影评人SukhdevSandhu写道:“电影中的许多元素都晦涩而神秘,但这正是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吸引人的地方。他即使不用东方那些难以理解的意象,也能够成功传递出泰国那个微妙但又重要的异世感(other-worldliness)。”

这种异世感,本质上来说就是泰国作为一个东方国度的陌生感。打开任何一部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电影,茂密的热带雨林、穿着袍服的僧侣、对于梦境的描摹,都似乎把人带到了泰国那个闷热潮湿的环境当中。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乌斯曼·塞姆班这样的导演所创作出来的电影作品对于电影业是一种开拓以及补充,但仅就BBC的这份榜单而言,这些英语世界的影评人把他们列入21世纪百佳电影也未必是因为纯粹艺术上的兴趣。毕竟所谓艺术,无论是文学还是电影,多少也都被政治的母题裹挟着前进。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电影的入选,多少也有政治正确的考量——需要从全世界各地选择电影,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西方的视角。而在选择的过程中,他们也放不下被西方电影培养起来的口味和价值观。

《割礼龙凤斗》是典型的西方人爱看的进步伦理故事。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也喜欢在电影中埋下对政府的批判。“实际上泰国政府十分腐败,所以我便喜欢在我的影片中反映这些情况。变化和差异如何并存于同一体系中。这是一种看待方式。”这是年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来到上海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

还有那部在榜上排在第9位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帝国》杂志的影评人DavidParkinson就指出,这是一部有力地挑战了伊朗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完整的电影。这样的主题混合在西方对于伊朗的全面制裁当中,显得有些微妙。

这也是任何一个排行榜本身的弊端,由于它综合了不同影评人的不同口味,所以难免显得中庸,甚至可以说是安全得有些保守。影评人本身在选择时也会因为排行榜的存在而变得游移不定。

《一次别离》

该如何去理解这种现状?我们大可以引用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中的学说对此进行一番批判:“这背后是西方人对于其他文化微妙而又隐性的歧视,而BBC的排行榜也不过只是西方人试图利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来为非西方电影排座次的粗鲁之举。”

但事实上没必要如此过激。从塞内加尔、从伊朗、从泰国这样的国家来看,能够有导演去拍摄一些如实反映国家内部存在的冲突的电影,本身相比起几十年前来说就是一种进步。在很多国家,想拍摄这样的电影仍然只是天方夜谭。

更重要的是,BBC的这份榜单说明越来越多的非西方国家有了能够通过电影对外发声的能力。这种能力,以及他们所表达出的与西方并不完全一致的声音,对于这些非西方国家,以及对于整个电影业本身都弥足珍贵。尤其是考虑到整个电影业依旧是被美国、法国等少数国家所垄断。

正如先前所提到的,年《电影手册》的影史百佳电影中,美国有49部电影上榜。而在这一份BBC的榜单当中,美国依然有49部电影上榜。

在一些国家衰落、一些国家崛起的过程中,美国能够始终维持目前的地位还是得益于好莱坞制片厂的双轨制。

《蝙蝠侠大战超人》、《美国队长3:内战》(又名《美国队长大战钢铁侠》),这一系列影片代表了好莱坞转向大众市场的一面,这个由前华纳兄弟掌门人、现迪士尼影业主席阿兰·霍恩所创造的爆款策略,强调大明星、大场面、视效华丽、占据影迷的双眼。

但好莱坞同样也有另一张脸,那是对于艺术的追求,或者说是对于奥斯卡的追求。这一面向保证了好莱坞在BBC21世纪百佳电影这样的榜单上也有一席之地。

排在第一位的《穆赫兰道》最早是大卫·林奇为迪士尼旗下ABC电视台拍摄的试播剧集。排在第三位的《血色将至》有派拉蒙负责艺术片的机构派拉蒙优势的参与。环球影业旗下的焦点影业则投拍了排在第六位的《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商业的那一面反哺了艺术的那一面,而在背后支撑这一切的也还是美国这样庞大的电影市场。有足够多的观众,才能让制片厂敢于去投资上亿美元在视效大片中,随之而来的丰厚收益,又能让他们有底气去投资艺术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这样的机制保证了好莱坞能持续生产出能够在影史上留名的电影作品。但可惜的是,除了美国以外,几乎没有国家能够拥有第二个年票房超过亿美元的电影市场,也就没有其他国家能够复制这样的机制。

纵观此前提到的那些国家,只有韩国还算比较成熟。从年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将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业作为韩国的经济复苏动力,加大政策力度鼓励资本进入,到今天韩国用了17年的时间建立起了一个初步的电影产业。

“现在韩国电影完全由大企业作为投资商,管理电影的制作、发行、上映,已经完成了垂直化、彻底商业化的系统重组。”东国大学电影映像学科柳教授这样描述现在的韩国电影产业,这也是未来韩国电影发展的一个保障。

而其他国家,无论是《割礼龙凤斗》背后的塞内加尔、还是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代表的泰国,他们都很难说有一个成熟的电影产业,这些导演能够被选入BBC的榜单很大程度上还是导演个人的表现。在他们之后,这些国家还能不能持续生产出这样的电影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这未必是危言耸听,中国在张艺谋、陈凯歌第五代导演之后,多少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电影产业过于薄弱,无法持续培养出色的导演并且为电影提供良好的创作氛围要负很大的责任。

未来这些国家的电影产业会变成什么样,现在下结论可能都还为时尚早。不过,要建立起一个成熟的电影产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以下是BBC这份榜单的前十名:

1.《穆赫兰道》,大卫·林奇

2.《花样年华》,王家卫

3.《血色将至》,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4.《千与千寻》,宫崎骏

5.《少年时代》,理查德·克林莱特

6.《暖暖内含光》,米歇尔·贡德里

7.《生命之树》,泰伦斯·马力克

8.《一一》,杨德昌

9.《一次别离》,阿斯哈·法哈蒂

10.《老无所依》,科恩兄弟

完整榜单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一个声明

「好奇心日报」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费用是多少
北京白癜风手术费是多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yacar.com/xzqh/49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