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敏
中国建筑在非洲
自从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处于第三世界的中国与非洲各国便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迄今中国已为非洲援建了多个项目,没有附加过任何政治条件。如何面对西方经济裹挟的强势文化的入侵?如何在消除贫困、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改善国内人民的居住与生活水平?这些都是中非各国建筑师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在建筑方面,几十年来中国为非洲各国提供了真诚和力所能及的帮助。援建项目如著名的埃及国家会议中心、非盟总部办公楼、加纳国家大剧院、突尼斯青年之家、多哥共和国总统府等等。中国建筑师的实践活动始终活跃在非洲大地,很多作品成为当地重要的政治、经济、体育、医疗等等方面的标志性城市建筑。就在年11月,有中国建筑师参与的中国政府援建利比里亚埃博拉出血热诊疗中心仅用一个月完成,为深受疾病传染之苦的非洲人民伸出真诚的援助之手。
中国建筑师在非洲的实践,常常从非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条件中寻求灵感,非洲的歌舞、手工艺品都让建筑师们“脑洞大开”,此外独特的非洲气候也成为建筑形式的创作本源。
非洲人民善于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事物内部寻求内在联系,他们的文化理念和生死观都是值得中国建筑师学习和借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非大使馆
这个项目由建筑师崔愷领衔设计。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的内院形式,院中“对景”、“借景”、“曲水流殇”、木制格栅的半遮半掩……,这些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让人意会到中国元素的亲切。
屋顶的形式很特别,外表看似“硬山”,但实际是“改良”的四坡屋顶,两侧框架的暴露让人体会到新意。它虽是传统建筑的衍生物,人们却能通过屋顶的演变捕捉到时代的影子。此外,屋顶利用朴素的片石装饰别具一格,它们塑造了韵味的线条和空间的深邃。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开普敦领事馆
中国驻开普敦总领事馆位于桌山的东南麓山脚,周边是茂密的山林和别墅庄园。建筑将安检、签证、接待、办公、住宅等功能分作五、六个大小不一的体量,化整为零地布置在坡地上,达到融入环境的效果。建筑造型兼顾中国文化内涵和南非当地特色,强调了“墙”和“四坡屋顶”两种元素:中式的墙用于阻隔视线和划分院落,西式的四坡屋顶则是当地常见的屋面形式。二者的搭配为建筑带来舒展的横线条和丰富的层次感,营造出一种文儒书香、赏心悦目的宅院气息。
加蓬参议院大厦
加蓬共和国参议院大厦位于首都利伯维尔市——这里气候高温多雨,堪称热带植物的自由王国。建筑设计从该国的地理、人文、自然环境入手,通过圆形构图、均衡对称的手法,体现参议院大厦团结向心、庄重新颖的氛围。
方形的主题办公区与圆形的附属办公区之间,形成开敞的内庭院空间,议会大厅占据其中,形式上强化了参议会大厦本身所应具有的向心感,两侧的庭院通过柱廊等灰空间与门厅相连,使内外形成高低相望、渗透融合的空间序列。柱廊强化着建筑理性的节奏,轻巧的大屋面和竖向的遮阳板生动飘逸,形成强烈的光影效果,共同塑造出庄重、典雅和明快的建筑形象。
援非盟会议中心
援非盟会议中心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作品,有近6万平米的规模,是我国几十年援非工程中最大的一个。建筑有一座高耸的办公楼,这里是非盟总部,非洲各国代表都在此办公。会议中心作为裙房,被设计为螺旋的扇形平面,非常复杂。同济大学设计院第一次参与援外工程设计就中标,实在是个意外惊喜!这个工程也是迄今难度最高的援外项目,所谓“高大全”的一个,和国内的众多会议中心相比也算是最高标准,反映了我国建筑师的高水平。
多哥共和国总统府
多哥共和国总统府位于首都洛美,主体建筑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结合非洲地域文化特点和政府办公建筑的特殊性,总统府体量与立面设计注重虚实对比、材质对比和圆形母题的重复利用。为了打破两层建筑的小尺度感,在主体建筑物外墙四周设计了H型柱廊和内庭院,从而将建筑的尺度感扩大;建筑立面以现代的材料表达对设计师非洲地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圆形母题的重复利用为建筑增添归属感,圆形平面的接见厅以其巨大的金色穹顶成为整个建筑的视觉中心和精神所在。
加纳国家大剧院
加纳国家剧院被UIA(国际建协)选入20世纪百年例优秀建筑作品。它位于首都阿克拉市中心两条干道的交汇处,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它“立足此地”,地域特色的影响占主导作用。主创建筑师程泰宁说:“黑非洲艺术包括舞蹈、音乐、雕塑、壁画很夸张、也很浪漫,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对于我们还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这些都成为我们创作的依据。”这个方案将三个方型体块加以旋转,弯曲,切割,塑造了一个奔放而有力度,精致而又不失浪漫,内外部空间比较统一的建筑形象。
在加纳流通的面值2万赛迪的纸币上印有加纳国家剧院的图案。多年来,国家剧院在加强中加两国人民文化艺术交流和丰富加纳人民文化艺术生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医院
这座小型的医疗建筑,坐落在热带沙漠性气候的毛里塔尼亚首府,北接沙哈拉沙漠,经常有风沙天气,城区植被很少。建筑虽小,但科室配备较全,配套要求很多,同时需要满足当地的宗教和风俗习惯。
这座白色的建筑在形体上有着令人赏心悦目的阳光感,它中心对称、围合布局、连廊开敞、庭院露天,可通风、挡沙、遮阳,具有一定的气候适应性。在低造价条件下,通过对自然、人文、环境以及非洲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对低技术、地域性建筑的创作做了有益的尝试。
援苏丹共和国国际会议厅
苏丹新国际会议厅位于苏丹首都喀士穆城,建筑面积平方米。设计注重研究当地建筑文化传统及气候特点,并在西侧设连廊,与建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援建的苏丹的友谊厅相接,两座建筑在风格上浑然一体。建筑外立面以大面积石墙为主,结合深凹条窗、遮阳格栅等处理方式,在设计细部中重视从历史传统中吸取精华,在尺度划分上重视文化品位的塑造,整座建筑给人以端庄、典雅、现代之感。
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
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市纳赛尔城内,是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符合国际会议标准的现代化建筑,可举行由个国家代表团参加的大型国际会议。新建筑物主轴线与原有埃及无名英雄纪念碑轴线对位,形成一个三角形轴线的网络关系,既突出了主体建筑,又强调了环境的完整性。建筑体系多变有序,方圆结合,以圆形建筑的伊斯兰式尖拱环廊为主,配以虚实墙的组合,使建筑呈现出优美的艺术形象。
突尼斯青年之家
建筑师刘力主创的突尼斯青年之家是为青年提供学习、体育和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考虑在阿拉伯建筑风格中融合进中国建筑的特色。在锤形用地上,以内庭园为中心,用轴线将室内游泳池、剧场、体育用房三者衔接。各部分用房分合适度,空间构成“外实内虚”,立面造型富于雕塑感,色彩构成适合当地环境。
后记
看完展览,我遇到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张百平先生,他一直从事学会的对外交流和宣传工作。当我问起他,中国建筑师为何要走向世界?张百平副秘书长说,这是多个合力的叠加:
第一,建筑师走向世界是个全球化的大趋势,外国建筑师可以来中国做设计,中国建筑师也可以走出国门去国外搞创作。
第二,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经济发展决定了跨国服务的趋向,国际建协、APEC等国际组织都鼓励建筑师的跨境职业实践。
第三,中国人崇尚儒家“谦虚内敛”的为人之道,因此国内建筑界包括建筑师本身对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实践和设计作品宣传不够。同时,目前我国缺少建筑评论机构和评论家,业内评论只能“相互说好话”,没有形成建筑家、学院派、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多层次人才构筑的建筑评论体系,不能通过公众广泛参与和社会媒体的福建白癜风医院庆国庆中科白癜风迎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yacar.com/xzqh/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