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塔尼亚

俄罗斯的兴起与军事下


举生态文明旗,走生态健康路!

五、军事行动的特点

摆脱鞑靼统治多年来,俄罗斯参加了很多战争。在这些战争中,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有鲜明的特点。

好战。19世纪俄国军事史家苏霍金统计,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年间,俄罗斯有年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年在抗击拿破仑入侵的时候,沙俄军队还在进攻伊朗。

惊人的承受牺牲能力。莫斯科会战德军总共损失了77.2万人,包括死亡和受伤人数,苏军损失了万人,包括阵亡、受伤和被俘虏人数。基辅战役遭受惨重损失,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在突围中阵亡,斯摩棱斯克战役遭到惨败,西方方面军司令帕莆洛夫因失败而被处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了.8万苏联军人,其中阵亡和因伤因病死亡人数为.5万,在被德国人俘虏期间死亡人数为.3万,和平居民死亡达万。

战争准备和战略指导上的草率。年-年俄罗斯-土耳其战争中,俄罗斯军队在普鲁特遭受失败,处境非常危险,被迫签署了普鲁特条约。从战略指导看,彼得一世在波尔塔瓦战胜瑞典后,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指望处在欧洲部分的土耳其各省能够举行起义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在土军已经渡过多瑙河,打乱原有计划的情况下,外国将军建议不要急于行动,首先要保证军队在德涅斯特河畔的粮食供应,然后再开展军事行动。但是,包括彼得一世在内的大多数人决定继续进军,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当地居民的支持和俄罗斯军队的战斗素质上。俄罗斯人明显过高估计了自己同盟者的能力,对当地的自然条件也考虑不周。此外,沙皇及其手下的将军根本不知道土耳其军队的人数。年苏联-波兰战争中在占领白俄罗斯后向华沙进军同样是战略指导上的重大失误。打败波兰军队所取得的巨大胜利使红军西部战线的指挥官头脑发热,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这导致了在没有加强后勤保障和增加后备力量的情况下继续展开进攻。进军华沙以苏联红军的惨败而告终。-年苏联-芬兰战争,尽管苏联在战略上拥有绝对优势,在战争末期苏联红军的兵力在人数上为芬兰军队的2.3倍,在炮兵数量上为芬兰军队的3倍,在坦克和飞机数量方面苏联红军占有绝对优势。虽然靠数量优势获得最终胜利,但红军损失惨重。苏联红军损失了29万人(其中有7.4万人阵亡)。红军在武器装备方面也损失很大,比如,参加这场战争的3辆苏军坦克被芬兰人摧毁了辆(损失50%)。芬兰军队只损失了约7万人(其中有2.3万人阵亡)。苏联军队对芬兰军队缺乏了解。苏联军队被苏联的宣传所迷惑,认为芬兰人民正在等待红军把自己从“地主和资本家”的压迫下解放出来。红军在心理上对为保卫自己土地而战的芬兰人的顽强抵抗缺乏准备。红军的战斗准备也不充分,没能协调好步兵、炮兵、空军和坦克的行动。在突破强大的防线方面缺乏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军准备进攻只是在主要方向上有分歧,以麦列茨科夫为首的总参谋部坚持认为,主要的方向应是波兰,随后从那里向德国进攻,辅助打击方向是巴尔干,以便切断德国的石油来源。以铁木辛哥为首的国防人民委员部则坚持把主要的突击方向放在西南,以基辅和西部两个军区的兵力进行。年1月的演习虽然反应出进攻计划存在严重问题,还是坚持进攻计划。

对强敌战略上防守反击。利用巨大的战略纵深,战略防御消耗敌人,逐步夺取战略优势,反击打败强敌。运用这种战略打败了查理十二的瑞典,赢得了北方战争;打败了拿破仑和希特勒,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

质量不占优势时战术上以数量优势强拼制胜,效率不高。库涅斯道夫战役(年)中4.8万普鲁士军队在腓特烈国王统帅下对阵萨尔特科夫将军指挥的俄罗斯-奥地利军队(4.1万俄罗斯人,1.8万奥地利人)。普鲁士军队进攻俄罗斯-奥地利军队阵地。经过反复搏杀,俄罗斯-奥地利从防御转入进攻,获得胜利。战役中普鲁士军队有多人丧生,4人被俘或者逃跑;俄罗斯军队有人丧生,1.08万人受伤,奥地利军队有人丧生,人受伤。年的佐尔恩道夫战斗中,3.3万普鲁士军队在腓特烈国王统帅下对阵费尔莫尔将军指挥的4.2万俄罗斯军队。普鲁士军队损失了1.1万多人,俄罗斯军队损失了1.6万多人。这场战役结束后,腓特烈大帝说了一句被载入史册的话:“打死俄罗斯人要比战胜俄罗斯人容易。”

质量占优势时战术上注重发挥突击优势制胜。9年的俄土战争中苏沃洛夫攻占伊兹梅尔要塞。土耳其守军30人中,0人被打死,人被俘,俄方死亡人,伤人。年卡古尔河战役中,鲁缅采夫统帅1.7万人对阵15万土耳其军队。俄军向土军阵地发动进攻,采用了一种新的战斗方阵战术,呈半圆形包围了土耳其军队阵地,并从前到后对土军进行夹击。土耳其军队没有任何新的战术,不能发挥人数众多的优势,在第一次进攻失败后,陷入惊慌失措,结果土耳其军队损失了2万人,俄罗斯军队仅损失了1人。在随后的追击中,土耳其军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不到1万人逃到了多瑙河对岸。年阿斯兰杜泽战役科特利亚列夫斯基率领0人迎战伊朗阿巴斯-米尔扎的3万大军。科特利亚列夫斯基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向伊朗人发动突然攻击,伊朗军队惊慌失措,全部溃逃。战斗中,伊朗有1人阵亡,人受伤,俄罗斯军队仅损失了人。

城市防御作战异常顽强。波兰干涉时期(-年)的斯摩棱斯克防御战从年9月持续到年7月,才最终被攻陷。到了被围的第二年末,8万市民中生存的仅剩下十分之一,其余都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亡,守城部队也仅剩余人,最后除了舍因受伤被俘外全部战死。年俄日战争中的旅顺口保卫战从年7月17日持续到12月20日,5万旅顺防守俄军牵制了20万日军,在天的包围中,日本军队损失了11万人。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红军也是异常顽强的。

六、战争行动及结果

战争是兴起的手段。十八世纪初在北方战争中,打败瑞典,俄国才成为一个欧洲大国。十九世纪初在拿破仑战争中,打败法国,俄国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败法西斯德国,前苏联成了中东欧的主宰力量。

战争的结局是确立大国地位的标志。北方战争中,俄瑞双方签订《尼什塔德和约》,俄国获得了立沃尼亚、爱沙尼亚、因格里亚、库尔兰一部分和芬兰东部(包括维堡)。这样,俄国得以自由进入波罗的海,成为一个欧洲强国。战后,枢密院上彼得一世“大帝”称号,从此沙皇俄国正式称为“俄罗斯帝国”。在当时的俄罗斯的邻国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构成真正威胁。这是彼得一世在军事领域取得的主要功绩。打败拿破仑,维也纳条约确定了沙俄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战胜法西斯德国,美苏英在雅尔塔划分势力范围,奠定了苏联在战后的超级大国地位。而失败的战争则导致大国优势地位的丧失。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沙俄丧失了对黑海的控制,在欧洲处于劣势,后来只是由于德国过于强大,打破了欧洲的均势,英法才和沙俄接近,建立了对抗德国的同盟。

七、未来展望

历史上俄罗斯周边国家几乎全都软弱无能,促成了沙皇时期和苏联时期的帝国主义外交政策。这使得俄罗斯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以不可阻挡之势从伏尔加河抵达黑海沿岸,进入高加索地区,并打开了通往印度的通道。在亚洲,它渗透到太平洋、中国东北和朝鲜。防务成了持续扩张的代名词,在国内的合法性重要是通过在国外炫耀武力来实现的。上述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俄罗斯的邻国已经克服了自己的软弱。与中国接壤的2多英里边界线成了对俄罗斯的一个人口挑战;在贝加尔湖以东,万人要面对边界线那边的1点2亿中国人;在一条同样长的边界线上,莫斯科不得不应付将势力渗透到俄罗斯南部的伊斯兰好战分子。在西部边界线,俄罗斯的战略影响力因为新出现的一些情况而受到限制,例如昔日的华约国家加入北约。美军基地逼近俄罗斯西大门。事实上,美国成功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俄罗斯西大门将被美军锁定,加之先前的一些反导系统部署,俄全境都将处在美军的监视下。对此,俄《独立报》著名军事记者格里高利耶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逼向俄战略核力量喉咙的刀子。”

上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使这个庞大的躯体完成了最后的肢解,俄罗斯的领土重新回到了彼得大帝时代。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混乱局面使俄罗斯经历了曲折性的低迷徘徊,国势的衰微使其在国际体系中黯然失色,由一个世界性的超级大国跌落到一个地区性的二流国家甚至三流国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普京提出了“新俄罗斯思想”,其支撑点有四个,就是爱国主义、强国主义、国家主义和社会团结,目的是建立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成为多极体系的重要一极。

普京掌权后,对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俄罗斯摆脱了叶利钦时期的混乱局面,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总体上看,俄罗斯的经济社会体制还是落后的,和先进国家相比,没有比较优势。谢尔盖·舍林在《发展滞后的国家》中认为俄罗斯是彻底的大输家。作为一个大型经济体,9和年俄罗斯在大中型经济体组成的二十国集团中衰退最严重。只有在那些与俄罗斯同时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国家中,俄罗斯才能感觉自己算得上表现中等。从总体结果看,俄罗斯在经济危机时期的第一回合几乎彻底输了,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发生了质和量的下降。科技上在传统的优势领域如航天、物理的优势也在逐步丧失。军事上,8年5月9日,俄罗斯在莫斯科中心地区举行阅兵仪式,此举复兴了苏联时期一项标志性传统。普京说:“阅兵将展示我们在防务领域不断增长的实力。我们有能力保卫人民,保卫我们的公民、我们的国家和财富,我们有强大的实力。”俄罗斯民众希望重新迎来俄罗斯的伟大军事复兴。但是,今天的俄罗斯与苏联不可同日而语,阅兵仪式上展示的武器已经生锈,还是伟大苏联时代残存下来的。俄军总参谋长尼古拉·马卡罗夫大将坦承,俄罗斯军事科学落后西方20年,“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未能把军事艺术提升到现代化水平,仍在以过时落后的眼光看问题。但整个世界都在发展太空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大规模购买武器,而我们依赖的仍是人数庞大的军队,向工业部门购买的是设计理念落后的武器。”军事上的落后迫使俄罗斯又向西方学习,购买西方武器装备,实行军事改革。俄罗斯海军购买法国两艘“西北风”攻击舰,第一艘将在年底到年初完成,第二艘将在年底到年初完成。俄罗斯空军正在使用以色列的无人机,就连普京宣称要重点发展的战略导弹也大量采用乌克兰设备。虽然俄军工业总体产量在增长,但相关企业没能造出足够的零部件来满足需求,“俄军工业使用着35%的国产零件和65%的外国零件。”俄军准备花20万亿卢布(约合6亿美元)来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在目前的国际体系下,西方不可能像当年德国那样向俄罗斯转让先进军事技术,靠引进不可能达到西方同等水平,就像印度几十年一直购买俄罗斯武器不能达到俄罗斯水平一样。即使像有些俄罗斯人想当美国的小伙伴参与围堵中国,美国也不会把先进的东西给俄罗斯。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队经历了两次车臣战争和8年8月的格俄战争。和美军相比,俄罗斯军队作战效率低下。第一次车臣战争是在俄罗斯军队准备很不充分的情况下爆发的,战争中俄军损失惨重。据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截止年8月30日签订《哈萨维尤尔特协议》,战争中俄军共阵亡人,其中包括俄军驻北高加索内务部队副司令尼古拉斯上将和另外一位中将;伤人,失踪人,被俘人。每个月俄军的伤亡人数,已经超过了当年苏军在阿富汗战场上平均每月死亡、伤人的数量。吸取了第一次车臣战争的教训,第二次准备比较充分,战争中俄军共阵亡人,伤人。格俄战争又暴露出俄军准备不足,好在俄军对格鲁吉亚有巨大的数量优势。年闪电夺取克里米亚,乌克兰内战,叙利亚战争展现了俄罗斯在军事的学习和进取精神,延续了俄罗斯军事传统。

综观国际环境、俄罗斯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情况、俄军状况和军事改革、军事行动的特点,在美国军事霸主地位崩溃前俄罗斯是不可能像历史上那样靠军事力量获得突出的优势地位。

八、结束语

俄罗斯还是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需要正确认识。金帐汗国废墟上建立的莫斯科大公国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年来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第一个通过学习西方至少在军事上对西方构成重大挑战的霸权国家;而南边的奥斯曼帝国虽然在军事上也不断学习西方,但军事改革远不如俄罗斯彻底,军事技术上没有什么成就,逐渐衰落,不能成为主要大国。俄罗斯在军事上的起落为非西方文化体系的原有核心大国通过军事改革成为世界体系中的大国提供了很多教益,需要深入思考探索。

成功的军事改革是全方位变革,以新兴作战力量成长为核心的军事改革必须是全方位才能获得成功。俄罗斯的几次军事改革基本都涉及到新兴武器装备的发展、武装力量结构的调整、指挥体制的变化、兵役制度及相应军事制度的变革、教育训练体制及结构革新、创新作战方法。由于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军事变革,因而在不同历史阶段比较成功地缩小了和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同样面临西方军事压力的奥斯曼帝国虽然也进行了一些军事改革,但改革远不如俄罗斯全面,彻底。如彼得废除了具有临时的性质,组织性很差的预备役部队,建立全面的常备部队。而奥斯曼帝国当时还一直保留那样的制度,因而在多次俄土战争中俄罗斯军队打败人数占优势的奥斯曼帝国军队。

要有自我创新追求技术优势的持久机制总体上看,年中除个别时期军事上达到西方的先进水平,其他方面一直没有取得比较优势,军事因素成为唯一的优势因素。这种不平衡的优势导致俄罗斯不能长期保持优势,过了一段时间又重新落后。纵观俄罗斯的历次军事改革,基本是失败差距为原动力、以西方为思维参照系的追赶性改革。这样的改革虽然也取得重大成果,但不能免于周期性衰落,缺少自我创新追求技术优势的持久机制。彼得改革后,军事上打败瑞典,陆军基本达到当时的先进水平,海军和英国相比,还有差距。随后的一个世纪,差不多是俄罗斯军队辉煌的一个世纪,以打败拿破仑为顶点。虽然军事上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在其他方面还是远远落后于西欧。七年战争使众多的俄罗斯士兵踏上了德国土地,见识了欧洲的发展水平。在欧洲旷野上征战对欧洲的农业状况有了直接认识,七年战争结束后俄罗斯社会萌发了对农业进行革新、使农业经济更加合理化的思想。由于经济科技和社会体制上的落后,俄罗斯无力推动新技术支撑的新兴作战力量的生成,自然也无法进行相应的变革。打败拿破仑40年后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才认识到和英、法的巨大差距。前苏联在军事上很强大,在其它领域有很多弊端,从而导致它的解体。从军事上看,一样缺少自我创新追求技术优势的持久机制,经过三十多年到八十年代已落后于美军了。俄军总参谋长尼古拉·马卡罗夫大将坦承,俄罗斯军事科学落后西方20年,“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未能把军事艺术提升到现代化水平,仍在以过时落后的眼光看问题。但整个世界都在发展太空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大规模购买武器,而我们依赖的仍是人数庞大的军队,向工业部门购买的是设计理念落后的武器。”军事上的落后迫使俄罗斯又向西方学习,购买西方武器装备,实行军事改革。马赫穆特·加列耶夫在《俄罗斯19-20世纪战争的结论和启示》中指出,正确评估未来武装斗争的性质对国防建设和战争实施具有决定性意义。如果没有对新兴作战力量及运用的理论创新,也就很难对未来武装斗争的性质作出科学的判断,没有理论的指导,即使技术一时领先,时间长了也难免又陷于落后。

参考资料

1、张昊琦《俄罗斯精神》,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8年6月

2、任光宣《俄罗斯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7年11月

3、[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杨著徐葵张达楠等译《俄罗斯现代化之路—为何如此曲折》,新华出版社,2年1月

4、[俄]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著侯艾君葛新生陈爱茹译《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新华出版社,4年1月

5、[俄]Ю、Н、卢布钦科夫《俄罗斯最著名的统帅》,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年12月

6、[俄]H.A.舍福夫《俄罗斯最著名的战争与战役》,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年12月

7、[苏联]B·B·马夫罗金《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商务印书馆,北京,年

8、孙祥秀《彼得一世改革》北京求实出版社,年7月

9、徐振泽孙景源舒梓《车臣之鉴—俄罗斯恐怖事件根源及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年10月

10、理查德·哈斯《美国霸权结束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英]《金融时报》8年4月16日

11、托马斯·哈丁《星球大战式的激光武器已经在战场上使用》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7月15日文章

12、李益《黑瞎子岛回归中俄划定边界》,香港,《亚洲周刊》

13、亨利·基辛格《找到与俄罗斯的共同点》8年7月8日《华盛顿邮报》

14、梅甘·斯塔克《俄罗斯怀念苏联时代》,《洛杉矶时报》8年5月12日

15、盖尔·帕特里奇《洛克希德公司获得第三代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合同》美国《防务新闻》周刊网站8年5月15日

16、孙希有丁宜《美军基地逼近俄罗斯西大门》

17、[苏联]o·H·米哈伊洛夫《苏沃洛夫》,解放军出版社,年8月

18、[德]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失去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年12月

19、谢尔盖·舍林《发展滞后的国家》,俄罗斯报纸网,年1月19日

20、表阿列克谢·巴拉诺夫斯基《仍生活在70年代的观念里》,俄罗斯《观点报》,年3月28日

21、田剑威《俄军迎来‘舶来品’时代》,《环球时报》,年12月17日

22、舒迅《俄罗斯想围堵中国?》,《环球时报》,年4月19日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好物推荐

春回大地,美丽绽放

~欢迎点赞转发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yacar.com/ddqh/74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