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塔尼亚

葡萄牙在亚洲的神秘面孔


白癜风学术研讨会 http://pf.39.net/bdfyy/zjft/171020/5777838.html

葡萄牙征服果阿()和马六甲()已过去了年,其殖民史的尘埃却刚刚有落定之势。不到40年前,“康乃馨革命”——被许多葡萄牙人简单地称为“四二五”而无需说出这个年份——的结果是,葡萄牙人最终不情愿地放弃了他们的非洲殖民地。他们在东南亚最后的据点东帝汶,也被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强制收回,并于最近赢得了独立。只有澳门直到20世纪末仍属于葡萄牙——它曾是一个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时至今日,在如何理解和解释16至17世纪葡萄牙人建立的帝国宏业上,许多葡萄牙人、亚洲人和非洲人分歧很深。确实,甚至就连葡萄牙是否曾在那段时间建立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国,也并非确定无疑。因为葡萄牙扩张总是与葡萄牙民族主义和集体认同关系密切。

在卢济塔尼亚人的众贤谱中,两位最著名的诗人,《卢济塔尼亚人之歌》(Lusíadas)的作者卡蒙斯(LuísVazdeCam.es,—)和创作了《使命》(Mensagem)的“现代主义者”佩索阿(FernandoPessoa,—),对这一问题都观点鲜明。区分历史和神话确实是件难事,许多人甚至不愿尝试。葡萄牙学校里的儿童们一代又一代地学习和背诵卡蒙斯的伟大诗作,我在此提供我的一个版本,就如同许多更早的翻译者所做的那样:

英勇的水手,威武的船队,

离开了卢济塔尼亚西部海岸,

远涉迄今无人航行的海洋,

经过塔普罗巴纳水面,

历尽艰险,奋力作战,

超越了常人力量的极限,

在遥远的异域建立新的王国,

发扬光大,名满天下。

(张维民译)

在写作这样一本长篇综释、个别章节带反思,而非百科全书式调查的书时,我想做的当然不是紧追历史的脚步从头再打一遍殖民战争,或质疑那个“新的王国”是否确实那么崇高,也不是要去深入探索葡萄牙和亚洲之间复杂的文化互动的诸多面向。

本书从根本上讲是一部政治经济史作品,它试图将16至17世纪从好望角到日本的葡萄牙人,置于两个相交的平面:一方面,他们被置于亚洲和东非语境;另一方面,他们也被置于欧洲(特别是伊比利亚)语境。依欧式几何定律,这道习题会很无聊(两个平面的相交处只有一条直线!),但在历史学这门更灵活的学科中,却有希望获得更多可能:研究帝国主义的史学家们无疑会从中认出对19世纪欧洲帝国扩张的“欧洲中心论”和“偏离中心论”这两种著名解释的回音(Bayly)。

确实,作者对本书的构想是为关于早期近代欧洲帝国建构(empire-building)本质的更大争论有所贡献。因此,它不仅试着抓住上述议题,也抓住更棘手的问题,即葡萄牙以及后来的英国、荷兰在亚洲扩张的连续和断裂的程度。

然而这样的一部历史究竟该如何去写?何种材料是一个希望提供“公正解释”的历史学家所能凭借的?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否情愿,我们都得回到葡萄牙语文献本身,但这些当然不是我们仅有的史料。同时诸多葡萄牙文件的汇编也并不是众口一词。史料的性质(如信件、账本或编年史)、作者的社会阶层(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编年史家会带给我们极为不同的视野)、写作年代(对于年代的葡萄牙人而言,16世纪初从未如它在年代的作家笔下那样光荣)都会导致差异。对于修会的传教士写作者而言,差别则更多来自教派的性质:对于同一事件,耶稣会和奥古斯丁修会或方济各会的观点可能非常不同。

除了葡萄牙人写的史料,还有些其他形式多种多样的史料:其他欧洲人写的游记,例如16世纪晚期荷兰人扬·惠根·凡·林斯霍滕(JanHuyghenvanLinschoten)的著名《游记》(Itinerario,TieleBurnell),17世纪的公司(Company)交易文件,居住在葡属亚洲的意大利和德国商人的通信和回忆录。我们还有来自亚洲和非洲的史料,无论以书面形式(编年史、游记和书信)还是口头传统保存下来(Subrahmanyama:17-44),其中最后一类史料长期被历史学家们忽视,出于以下几种原因:首先,它们散落在广大的世界中,对语言能力的要求太高,使得对它们的发掘不够充分。其次,更重要的是,一直有一种广泛的观点认为这些史料不可靠,因为它们把葡萄牙人笼罩在神话的云雾中,经不起基础的检验——在年代准确性上尤其如此。它们充其量最多能被用来证明葡萄牙人在亚洲无足轻重(因为许多亚洲史料基本上忽略了他们),或证明亚洲人过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yacar.com/ddqh/747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