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塔尼亚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汇总


白癜风专家祛白季 http://m.39.net/pf/a_5777833.html

第一章:古希腊时期

第一篇:荷马《伊利亚特》

(一)选择题

1.《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相传作者是盲诗人荷马,因而被称为“荷马史诗”。

2.两部史诗都与特洛亚战争有关。①《伊利亚特》共24卷,行,直接描写特洛亚战争最后一年的事情。②《奥德赛》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十年回国的艰难历程。

3.荷马史诗广泛反映了古希腊从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现实。是一曲英雄赞歌,其中英雄们对荣誉的崇尚,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执著追求和对现世人生意义的充分肯定。

4.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特洛亚老王普里阿摩斯阻止儿子赫克托尔去与阿基琉斯作战,赫克托尔拒绝了父亲的劝告。

5、

6、

7.《伊利亚特》讲述了希腊10万联军在统帅阿伽门农带领下,向特洛亚城发动的进攻。特洛亚城的大英雄赫克托尔率众奋勇抵抗,战争进行了10年。在最后一年里,阿基琉斯和赫克托尔进行了决战,赫克托尔被杀

8、《伊利亚特》结构紧凑、布局巧妙,全部情节围绕一个核心展开,就是阿基琉斯的愤怒

9.根据《伊利亚特》第22卷的描写,古希腊人认为战争胜负的最后决定因素是命运的定数

10.在《伊利亚特》中,阿基琉斯与统帅阿伽门农失和后退出战场,后来促使他重新走上战场的主要原因是好友被杀

11.黑格尔曾赞叹道:“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这个人”指的是《伊利亚特》中的阿基琉斯.

(二)简答题

1.阿基琉斯人物形象:

①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时代转型时期的英雄形象。

②既勇猛又残忍;既冷酷易怒又宽厚仁慈;既天真任性又珍惜英雄荣誉的多重性特征。③为部族利益不怕牺牲,但个人性格的弱点又给部族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④最终他仍然能够以民族的利益为重,抛弃个人思怨,战胜了对手。

2.赫克托尔人物形象:

①特洛亚的主将赫克托尔代表着氏族英雄的最高理想。

②虽勇武不及阿基琉斯,但在对集体的责任感和生命情感方面,比阿基琉斯更像一个英雄。在选文中,他拒绝了父母的劝告,英勇赴死。当他知道命运已经注定时,坦然面对。用行动确立了自我价值。

②他的死显得格外悲壮,也是一曲与不可战胜的厄运英勇抗争的人的悲歌。

3.荷马《伊利亚特》的艺术特色:

结构巧妙,布局完整。

①截取一段时间,重点描写几天内发生的事件。

②以点带面,用中心情节穿插各个方面的描写。

③采用客观叙事的方法

4、简述荷马式比喻的概念及作用:

答案:荷马式比喻,指荷马在描述人物行动、特征和事件时,擅长取材于大自然的景象、狩猎、农事等,以比喻的手法表现事物特征。这种比喻属于描写性的,具有神似与形似的合一和喻体包孕丰富寓意的特征。荷马式比喻在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激发联想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和形象性。

第二篇:萨福诗《永生的阿芙洛狄忒》

(一)选择题

1.在《永生的阿芙洛狄忒》中,紧接着“求你再度降临,亲爱的女

神,求你解救我于万般痛苦之中”的下句是保佑我的一切心愿能够实

现——请和我结盟

2.在《永生的阿芙洛狄忒》中提到的司劝导的女神是蓓脱

3.萨福在《永生的阿芙洛狄忒》中表达了对爱与美的颂扬,以及

对个体生命力的弘扬

4.萨福是古希腊女诗人,她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缪斯

5.萨福诗歌永恒的主题是体现生命热力的爱情

(二)简答题

1、请简述萨福《永生的阿芙洛狄忒》的艺术特征。

①感情充沛细腻。诗歌用第一人称抒发主人公丰富强烈的情感,自然细腻又炽烈坦率。

②形象生动传神。诗歌融合当时的戏剧表现手法,塑造了两个丰满逼真的人物形象。

③诗体独树一帜。萨福的诗保留了古希腊民歌通俗自然和口语化的特点,独创了一节四行三长一短的“萨福体”韵律。

第三篇: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一)选择题

1.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往往被称为命运悲剧

2.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是索福克勒斯的作

品《俄狄浦斯王》

3、

4、《俄狄浦斯王》被认为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在艺术上最成功、最受称道的是它“回顾式”的布局结构。

5、在《安提戈涅》中,克瑞翁禁止埋葬波吕涅刻斯遵循的是城邦伦理

6、在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中,下令禁止安葬波吕涅刻斯的人是克瑞翁

7、在索福克勒斯戏剧《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被守卫逮捕的原因是安葬亲人

8、

9、《安提戈涅》中的主要人物

(二)简答题

1、简析《安提戈涅》的悲剧艺术。★★★★★

答案:《安提戈涅》鲜明地体现了索福克勒斯剧作的艺术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1)两个主要人物安提戈涅和克瑞翁都代表了各自的正义,各有其合理性。其中悲剧主人公安提戈涅有优点,也有弱点。而克瑞翁既不是完美无缺的好人,也不是为非作恶的坏人。

(2)戏剧结构严谨、完整。《安提戈涅》的情节从开始、发展、高潮到结束,严谨有序地展开。

(3)运用人物的对比手法是《安提戈涅》艺术上的一大特色。悲剧几乎从头到尾都用人物对比的手法。

第二章:中世纪时期

第四篇:但丁《神曲》

(一)选择题

1.恩格斯所说的"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指的是但丁

2.记忆口诀:抱佛、狮王、狼罗

3.《神曲》中《地狱篇》的第五歌中所描写的爱情故事的男女主角是弗兰采斯加和保禄

4.作为欧洲近代文学萌芽的标志之一,但丁的《神曲》不用当时基督教世界通用的拉丁文,而用民族语言写成。它所用的民族语言是意大利语

5.在《神曲》中,当主人公“但丁“听说了弗兰采斯加和保禄的遭遇后。他的反应是晕倒在地。

6、在但丁的《神曲》在维吉尔的带领下,“但丁”先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在贝亚特丽采的带领下又游历了“天堂”。

7、但丁的《神曲》是意大利长篇叙事诗,愿意为"神圣的喜剧",以梦幻的形式,自述体描写诗人神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情境,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

(二)简答题

1、简述《神曲》中《第五歌?第二圈》的艺术特色。★★★★★

(1)利用寓意象征手法描写现实生活的努力。“地狱”和“灵魂受罚”等,都是作者想象的产物,但诗人又把它写得极富生活化和现实场景化。

(2)人物性格特点鲜明,栩栩如生。如弗兰采斯加性格外露,敢作敢为;保禄性格沉稳、意志坚强以及作品主人公“但丁”的多情善感等,无不跃然纸上。

(3)作品氛围描写极为出色。地狱的阴沉、鬼魂的哭号、场景的绝望气息,无不曲折地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氛围。

2、恩格斯称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请结合《神曲》,简要说明这句话的含义。

(1)《神曲》的构思具有宗教性,思想内容中带有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但诗歌又表现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倾向,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

(2)诗歌采用中世纪梦幻故事的写法,具有中世纪宗教文学的特征。但诗歌也带有新文学的特征,大部分素材取自于现实生活,富有现实感;塑造了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此外诗歌以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

(3)以上都显示出但丁作为一个转型期的过渡诗人所具有的两重性。

3、但丁被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结合这句话分析《神曲》的思想内涵。★★★★★

(1)《神曲》在艺术上将中世纪文学所盛行的象征、梦幻的手法,同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用陈旧的形式表现出很多崭新的思想内容。

(2)在《神曲》中,但丁对宗教和教会、对世俗生活、对封建统治者、对古典文化都既肯定又否定,体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性,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意大利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

(3)在《神曲》中,但丁把生前放纵情欲的灵魂放在地狱中受罚,显示了他作为一个中世纪诗人的历史局限。但同时,但丁又对弗兰采斯加和保禄的不幸遭遇心生怜悯。(4)但丁改变了中世纪基督教认为情欲是最大罪过的观点,他认为“情欲”不是大罪,可见但丁已经具有了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对情欲肯定的思想萌芽。

4、简析《神曲》“以旧出新”的艺术特色。

(1)《神曲》在艺术上将中世纪文学所盛行的象征、梦幻的手法,同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用陈旧的形式表现出很多崭新的思想内容。

(2)《神曲》结构严密,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每部分各有三十三篇,加上序言,共一百篇。《神曲》中的三个部分是完全对称的,这种完整有序的结构具有一种造型艺术的效果,是中世纪神权思想的体现。但是这种结构也与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有相似之处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

第五篇:薄伽丘《十日谈》

(一)选择题

1、绮斯梦达是一个思想先进、目光敏锐、性格刚烈的新时代优秀女性形象。

2、她提出了人与人天生平等,只有品德才能才是区分人的高低优劣的标准的新思想,并积极主动地追求爱情幸福。

3、《十日谈》“故事中套故事”的结构方式(来源东方民间文学)被称为框式结构

4、《十日谈·第四天故事第一》中的唐克烈造成女儿与纪斯卡多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封建等级和门第观念。

5、薄伽丘《十日谈》故事的起因是年佛罗伦萨爆发了瘟疫

6《十日谈》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的故事一共有个

7、绮斯梦达和纪斯卡多用竹竿传信

8、最后的结局是纪斯卡多被杀,绮斯梦达服毒自杀。

9、文艺复兴原意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与其说这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

10、薄伽丘.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

11、《十日谈》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近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之作。

12、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

(二)简答题

1、《十日谈》的基本主题是:

(1)批判宗教蒙昧主义、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

(2)反对封建压迫和包办婚姻

(3)揭露教会的腐败和欺骗

(4)歌颂爱情,赞美人的才智和高尚美德

(5)宣扬幸福在人间的思想

2、在薄伽丘的《十日谈》中,绮思梦达通过对“贵”与“贱”重新解说,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绮思梦达认为人“天生一律平等”。

(2)品德是区分人类贵与贱的标准。

(3)深刻表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新思想。

第六篇:拉伯雷《巨人传》

(一)选择题

1、拉伯雷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之一。

2、长篇小说《巨人传》共五部,取材于法国民间传说故事。

3《巨人传》共五部,以父子两代巨人高康大和庞大固埃的经历见闻为线索,反映了16世纪前后法国社会的广阔生活。

4、第一部写格朗古杰国王之子、巨人高康大的经历。

5、第二部到第五部的主人公是高康大的儿子庞大固埃。

6、高康达摘取圣母钟给马做铃铛,被神学大师索要。

7、《巨人传》的思想内容反映16世纪法国社会生活,有强烈的现实影射和讽喻意味。

8、拉伯雷《巨人传》中“作者前言”表现了作者的创作主张。公开申明市民审美情趣。序言中主要表达了两个思想:①本书是写给下层大众的。②在荒唐粗俗的外表下蕴含着真理的作品。

9、拉伯雷《巨人传》的“作者前言”表现了拉伯雷的创作主张,他的美学宣言代表了市民阶层。

(二)简答题

1、简述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的现实内涵。★★★★★

①小说通过对“巨人”父子的描写,歌颂人的自身力量、肯定人的欲望追求的合理性;

②小说揭露了教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表现出鲜明的反教会倾向;

③对封建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的无情嘲讽;

④揭示了城市市民阶层的无聊、愚昧和保守落后等特征。

2、简述拉伯雷在《巨人传》前言中所阐述的美学主张。★★★★★

(1)作者公开申明市民审美情趣,表达市民美学主张,显示了欧洲文学将面向市民开启的发展趋势。

(2)本书是写给下层大众的,不是写给王公贵族、少爷小姐们的。在文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把写作的目的放在了普通老百姓的身上,反映了文学面对对象的根本性转变。

(3)这是一部在荒唐粗俗的外表下蕴含真理的作品,与人民群众粗鄙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完全一样

第七篇: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一)选择题

1、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

2、创作:戏剧方面的成就最高。历史剧:《亨利六世》、《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理查三世》,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及合称“四大悲剧”的《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3、人文主义是(1)用人权反对神权。(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4、《哈姆雷特》《哈姆莱特》是一部五幕悲剧。它通过古代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真实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对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5、《哈姆雷特》中哈姆莱特与母亲谈话时,将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误杀。

6、悲剧《哈姆莱特》中那个犯有弑君、篡位、乱伦之罪,并欲致主人公于死地的反面人物是克劳狄斯。

7、在《哈姆莱特》中,在酒中下毒并导致王后死亡的人是克劳狄斯。

8、《哈姆莱特》中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曾经热恋的情人名字叫奥菲利娅

9、在《哈姆莱特》中,奉命前来试探哈姆莱特是否真疯的是奥菲利娅

10、在哈姆莱特中,与哈姆莱特比剑决斗并导致哈姆莱特身中毒剑死亡的人是雷欧提斯。

11、哈姆莱特在遇见父亲的鬼魂接受了复仇任务后,采取的行动有装疯卖傻,保护自身安全和在宫廷安排戏剧演出,观察克劳狄斯的反应。

12、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的剧情线索有: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雷欧提斯为父复仇。

13、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艺术特点:情节结构艺术高超。戏剧语言十分精彩。文体以无韵诗体为主,穿插以格律体和散文体。

(二)简答题

1、哈姆莱特有一句重要的台词:“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句话对理解这一形象有什么重要意义?★★★★★

(1)当他听到父亲亡魂的揭发,一下子呼出“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说明他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明确地意识到一切反常现象的根源在于时代的颠倒混乱,自己的责任不仅是为父复仇,而且要重整乾坤。

(2)他有崇高的理想,对人类对世界都有新的看法(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世界本是光明美好的天地)。但是,一系列意外的变故接踵而来,打破了他的理想。与此同时,他变得冷静而清醒,看到了现实的丑恶。为父复仇的义务,又引导他投入到现实斗争之中。

(3)但是,在“重整乾坤”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而不知如何行动,加上他的性格中过于内向、过于审慎的弱点以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了他行动上的延宕。尽管他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时地责备自己的拖延,督促自己行动,但最后却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可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4)因此,这句台词对于塑造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特点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2、结合作品分析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形象。★★★★★

(1)哈姆莱特具有人文主义者的基本特点,他在国外上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也希望自己的国家像理想一样美好,但是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很开始变得冷静,着手承担复仇重任。

(2)他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他有崇高的理想,对人类和世界都有新的看法。他目光敏锐,思考深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听到父亲亡魂的揭发后,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是为父复仇,而且要重整乾坤。他思考许多哲学问题,提出的问题深刻,但无法解答。

(3)他精神忧郁和行动延宕都有主客观的原因:一方面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令他对原先的人文主义理想产生怀疑,陷入思想危机;他自己的性格上也有一定弱点,另一方面是任务的艰巨和罪恶势力过于强大。

(4)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3、结合作品《哈姆莱特》分析导致哈姆莱特在复仇时行动延宕的主要原因。★★★★★

(1)哈姆莱特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内涵的人物形象,他接受了文艺复兴时期新思想的洗礼,原本对人和宇宙抱有美好的看法。他在复仇过程中的延宕主要源于人文主文理想与现实错位所引发的精神危机。

(2)哈姆莱特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变故之后,他的人文主义信念发生动摇,从相信人性善到认定人性恶。正是人性认识上的变化,使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遭遇巨大挑战。

(3)哈姆莱特试图为复仇找到一个正确而合理的答案,因此坠入虚无之境,甚至对生命存在的意义都产生了怀疑,从乐观走向怀疑,他心绪迷惘,情绪忧郁焦灼,也就有了行动上的延宕。

5、“生存还是毁灭……”

(1)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莱特延宕的性格特点。

(2)哈姆莱特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发生了巨变,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而艰巨。

(3)这段独白显示了哈姆莱特选择的两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复仇大任,只是对未知的来世感到不安。

(4)认识上的矛盾和过于“审慎的思维”是他延宕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八篇:塞万提斯《唐吉柯德》

(一)选择题

1、塞万提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代表作品:诗体悲剧《被围围的奴曼西亚》《训诫小说集》。

2、《堂吉诃德》反映了西班牙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现实模拟骑士文学创作形式。

3、《堂吉诃德》通过堂吉诃德仿效骑士游侠冒险的历程及其性格描写,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帝国外强中干、危机重重、日趋没落的社会现实;讽刺了西班牙统治者好大喜功的心理和民众虚幻的民族自豪感,也抒发了人文主义理想,颂扬了忠于理想、勇于为理想献身的高贵品格。

4、塞万提斯在创作《堂吉诃德》时模拟了当时流行的一种文学形式,这种文学是骑士小说。塞万提斯撰写《堂吉诃德》的最初目的,是为讽刺、批判当时流行于西班牙的骑士小说。

5、在《堂吉诃德》中,充当堂吉诃德的侍从并陪伴他外出游侠冒险的人是桑丘·潘沙。

6、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艺术特色情节结构严谨、堪称喜剧艺术的典范之作。双关语、笑话、反语、文字游戏俯拾皆是,令读者捧腹。

7、桑丘?潘沙封建宗法制度下小户农民的典型。满脑子是功利实际的考虑,他胆小怕事、目光短浅,贪小便宜也朴实善良、忠心耿耿,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有应对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智慧。桑丘的性格还有发展的特点。

8、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耽于幻想、脱离实际,信仰坚定、勇于行动,敢于以生命对抗邪恶,充满童心。

9、塞万提斯《唐吉坷德》反映了西班牙的现实,这一历史时期为16世纪末17世纪初

10、唐吉坷德前后出行游侠的经历共有3次。

11、通过安东尼欧所唱的歌,表现了作者的爱情理想和对美好爱情的肯定,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

12、《唐吉坷德》的创作借鉴了骑士小说和流浪汉小说的长处。

(二)简答题

1、在小说《堂吉诃德》中,塞万提斯是如何以喜剧性的手法来塑造具有悲剧性的主人公堂吉诃德这一形象的?★★★★★

(1)作品将人物放于一个个不同的场景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一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通过重复达成和强化了喜剧性的效果;

(2)着重描写了人物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之间的矛盾,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出其悲剧性的内涵;

(3)作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桑丘与堂吉诃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形象的内涵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瘦一个胖,一个高一个矮,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耽于幻想一个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看重实利……两两对比,相得益彰。这一方法有利于塑造人物、增添作品情趣,并凸显了小说的哲理意味。

2、简析《堂吉诃德》中桑丘?潘沙的形象特点。

(1)桑丘是封建宗法制度下小户农民的典型。

(2)他满脑子是功利实际的考虑,胆小怕事、目光短浅,贪小便宜。

(3)他性格中也有朴实善良、忠心耿耿的优点,他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有应对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智慧。

(4)桑丘的性格是不断发展的。在游侠过程中,他逐渐受到堂吉诃德崇高品格和理想的影响。价值观上有与堂吉诃德“趋同”的倾向,性格上则与堂吉诃德构成互补。

3、《堂吉诃德》本篇选文的思想内容

(1)集中体现了堂吉诃德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要回到“黄金时代”和“幸福的世纪”。在这样的“太古盛世”里,“东西全归公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学等和谐相处,社会上没有暴力,没有剥削压迫。

(2)体现了堂吉诃德游侠的目的是要匡正时弊,恢复古代盛世。

(3)通过安东尼欧所唱的歌,表现了作者的爱情理想和对美好爱情的肯定,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

第四章:古典主义时期

第九篇:莫里哀《悭吝人》

(一)选择题

1、古典主义文学。从法国兴起并波及其他国家,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是法国专制君主制的产物。

2、古典主义作家的个性与艺术风格虽不尽相同,但创作仍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创作特点:(1)拥护中央集权,歌颂贤明君主。(2)崇尚理性。(3)模仿古代,重视规则。(三一律原则)

3、把古希腊和罗马文学视为文学上的最高典范,制定出古典主义“三一律”原则。

4、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原则。规定每出戏剧必须做到情节一律、时间一律和地点一律。即剧本的情节只能有一条线索,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在24小时之内完成。“三一律”有助于戏剧的严谨精炼,但同时也限制了戏剧艺术的自由发展。

5、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古典主义喜剧家。创作:剧本有《可笑的女才子》《太太学堂》《醉心贵族的小市民》《伪君子》《司卡班的诡计》等。

6、《悭吝人》被看做与《伪君子》齐名的杰作。该剧批判了17世纪法国社会的拜金风气;揭示了资产者贪婪、吝啬的本质特征;表达了剧作家企图用人性战胜拜金风习的渴望。同时剧作家成功刻画了阿巴公这个嗜钱如命的资产者形象。

7、莫里哀的《悭吝人》中,吝啬鬼阿巴公把一万埃居偷偷藏在了花园里。

8、《悭吝人》中阿巴公人物形象:极端贪财,爱财如命;非常吝啬,小肚鸡肠;霸道专横。

9、《悭吝人》艺术特点:夸张的描写,用夸张凸显了主人公“贪婪”和“吝啬”的独特个性,使人物这一性格极为鲜明;“三一律”创作原则。语言生动,富有个性。

10、莫里哀戏剧《悭吝人》中的人物有:阿巴公、克雷央特、昂赛末、爱丽丝。

11、在《悭吝人》中承担克雷央特和玛利亚娜婚事费用的是昂赛末。

12、在《悭吝人》中找到阿巴公藏在花园里的钱箱的是仆人拉弗赉史。

(二)简答题

1、简述莫里哀喜剧《悭吝人》的艺术特色

(1)作品用夸张的描写,凸显了主人公“贪婪”和“吝啬”的独特个性,使人物性格极为鲜明。

(2)情节单一,结构紧凑,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符合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三一律”原则。

(3)语言生动,富有个性。

6、《悭吝人》选文部分所体现的特点:

(1)思想内容上,集中地反映了对新兴资产者拜金主义风习的批判。

金钱使阿巴公丧失人性,变成了守财奴和吝啬鬼,表明钱一旦被摆到至

尊的地位,就会成为一种丑恶的力量。在法语中,“阿巴公”成为财迷、吝啬鬼、

守财奴的代名词,也表现了作家渴望用人性和亲情战胜金钱的思想。

剧本描写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守财奴除了金钱外一无所得的结局。

(2)在艺术上,选文也体现了莫里哀喜剧的成就。

第五章:启蒙主义时期

第十篇:歌德《浮士德》

(一)选择题

1、启蒙运动:发生在18世纪,比文艺复兴运动得有更强烈的政治革命的色彩。主张:人文主义者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yacar.com/dlwz/729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