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塔尼亚

族际和谐非洲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初探


民族学与人类学

AStudyonEthnicIssuesintheSahelRegionofAfrica

裴圣愚,湖北襄阳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民族学博士。丁锋,安徽亳州人,商丘师范学院讲师。熊坤新,四川三台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教授,博生生导师。

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后冷战世界的民族冲突与治理特点研究”(项目编号:11ZD)研究成果之一。

Abstract:EthnicissuesinSahelareconflictsbetweenthenorthandthesouth,thewhiteandtheblack,aswellastheMuslimsandthenon-Muslims.Asaconsequence,decadesofnationalandracialviolentclasheshaveseverelyruinedregionalpeaceandstabilityandunderminednationalandraciallong-termdevelopment.ThestatesinSahelareconfrontingterrorismandevenfragmentation.ThestudyofSahelisofimportantinspirariontohelpuscorrectlyunderstandandsolveethnicissuesinChina.

Keyword:sethnicissue;Sahel;characteristic;influence;enlightenment

非洲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在地理上主要是北方与南方的冲突,在对象上主要是白人与黑人的冲突,在信仰上主要是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冲突,在形式上主要是国内民族间长期的暴力冲突,其严重的民族问题破坏了该地区的和平稳定,制约了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导致了国家的碎片化,滋生了恐怖主义。研究萨赫勒地带的民族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无疑有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民族问题;萨赫勒;特点;影响;启示

萨赫勒(Sahel),意为“边缘”、“沙漠之边”、“岸”,是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和中部苏丹草原地区之间的一条长超过千米的地带,从西部大西洋伸延到东部非洲之角,横跨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尼日利亚、乍得、苏丹、南苏丹和厄立特里亚等10个国家。萨赫勒地带是非洲大陆的一条分隔带,又是非洲自然、民族、宗教的结合带。从自然地理上讲,萨赫勒地带是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和中部苏丹大草原地区的分隔带与结合带;从民族上讲,萨赫勒地带是非洲北部白色人种地区和南部黑色人种地区的分隔带与结合带;从宗教分布上讲,萨赫勒地带是非洲北部伊斯兰教地区和南部非伊斯兰教地区(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分隔带与结合带。

一、萨赫勒地带主要的民族问题

萨赫勒地带一直是民族冲突的高发区。在塞内加尔,控制国家政权的北方民族在南方扩大伊斯兰教的影响,引发了信仰基督教和原始宗教的南方人民的不满。自年以来,南部的卡萨芒斯地区一直处于不安定状态,主要由迪奥拉族组成的“卡萨芒斯民主力量运动”时常与政府军队发生武装冲突。持续20多年的内战造成了数千人丧生,上万人无家可归。

在马里,自年起,遭受民族歧视政策的图阿雷格族就与政府冲突不断。年1月底,政府军在与图阿雷格族武装“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的战事中节节败退,促成了3月发生的马里军人政变。4月6日,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宣布阿扎瓦德地区独立,但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同样在尼日尔,尽管图阿雷格族反政府武装与尼日尔政府于年4月签署了“和平协议”,但是自年初以来,“尼日尔人争取正义运动”等北部反政府武装多次袭击政府军和外国公司,并在一些大城市制造恐怖袭击,造成平民伤亡,以期实现民族自治。

在尼日利亚,东部伊博族与豪萨一富拉尼族和约鲁巴族的联盟爆发比夫拉战争。内战共造成两百多万人死亡,其中多数为伊博族人。从年开始,北方以豪萨一富拉尼族为主体的12个州先后宣布实行伊斯兰法,引起了信仰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民族之间的关系极度紧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势力也趁机扩大势力,民族宗教暴力冲突事件不断。在南部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伊贾族和奥戈尼族因石油资源与政府爆发冲突,并出现分离主义倾向。

乍得独立之后,政府对内实行大萨拉族主义和歧视北方的政策,引起了北方各民族的强烈不满,北方阿拉伯民族与政府之间爆发了长期的内战。至今,乍得政局也由南北民族之争开始转为以北方内部派别之争为主的乍得内战,活跃在东部、北部的反政府武装经常向政府军发动攻势。年2月叛军就曾攻入首都恩贾梅纳。

早在年苏丹独立前夕,因反对与苏丹北方组成独立国家,南方发动了第一次内战,直到年结束。年,因对政府在全国推行伊斯兰法不满,南方成立苏丹人民解放运动/军(苏人解),对抗中央政府,第二次内战爆发,直到年1月结束。两次内战,造成数百万人死亡。年7月9日,南苏丹宣布独立,但因边界问题和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南北双方在阿卜耶伊和哈季利季油田地区多次冲突,年4月18日苏丹对南苏丹宣战,紧张局势可能进一步升级。同样在苏丹达尔富尔地区,自年2月开始,出现了主要由富尔族和马萨利特族组成的“苏丹解放运动”(又称为“苏丹解放军”)和主要由扎加瓦族组成的“正义与平等运动”两支武装力量,对抗阿拉伯巴加拉民兵,同时以政府未能保护土著黑人的权益为由,要求实行地区自治,与政府分享权力与资源,并展开反政府武装活动。多年来的战乱导致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已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二、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的特点

(一)地理上主要是北方与南方的冲突

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从地理范围上看主要表现为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之间的冲突。地理环境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场所。萨赫勒地带正好处在北部非洲干旱荒漠区向南部非洲热带草原区的过渡带上,而萨赫勒地带国家的版图基本上都横跨了撒哈拉沙漠和苏丹草原,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生活在这一过渡地带的各个民族不同的经济社会类型,也导致了南北民族在社会发展上的巨大差异。这就决定了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的地理特点。当然,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的形成与发展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传播范围,对于形成北方与南方民族冲突这一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自然环境因素在整个民族问题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因而也是毋庸置疑的。

(二)对象上主要是白人与黑人的冲突

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主要发生在欧罗巴人种(白色人种)诸民族与尼格罗人种(黑色人种)诸民族之间。欧罗巴人种诸民族分布在萨赫勒地带以北,基本上都属于阿非罗一亚细亚语系,包括了阿拉伯人、柏柏尔人、图阿雷格人等。尼格罗人种诸民族分布在萨赫勒地带以南,主要属于尼日尔一刚果语系和尼罗一撒哈拉语系,包括了豪萨一富拉尼人、约鲁巴人、伊博人、萨拉人等。除塞内加尔、尼日利亚以外,毛里塔尼亚、马里、尼日尔、乍得、苏丹等国的民族问题都主要表现为欧罗巴人种诸民族与尼格罗人种诸民族之间的冲突。这一特点说明,种族主义因素在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中也有所体现。

(三)信仰上主要是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冲突

在萨赫勒地带国家中,北方的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将伊斯兰教和国家政治合为一体,并且渗透到民族成员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基督教很早就传人了非洲,但影响一直有限。西方殖民统治开始之后,基督教在萨赫勒地带国家南部发展迅猛。当前,虽然原始宗教的地位已经让位于两种外来宗教,但是其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仍广泛而深远。可见,萨赫勒地带不同民族的不同信仰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尽管宗教信仰的差异并不必然或直接会导致矛盾和冲突,但是当宗教差异与环境差异、种族差异、民族差异在一定地域内重合时,就加剧了穆斯林民族与非穆斯林民族对有限利益的争夺,进而就会放大民族矛盾和冲突。可以说,宗教构成了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的特定背景并渗透到几乎所有的冲突当中。宗教冲突的广泛存在,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的紧密交织,也是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中最显著的特征。

(四)形式上主要是国内民族间长期的暴力冲突

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存在的时间很长,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当一些民族在夺取中央政权的斗争中失败,或者受到中央政权的利益威胁时,往往选择地方民族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并继而提出独立、自治的政治诉求。对于一个追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分裂或者分离是不可接受的,矛盾的双方便会采用战争、暴力等极端的解决办法。在他们看来,这种暴力不仅是“理性的”,而且是“合理的”,并使民族仇恨系统化、制度化、意识形态化了。川另一方面,国家缺乏强有力的核心权威和有效的政治机制,社会整合力量薄弱,加之西方势力的干预,导致国内民族冲突经历了长期的“对抗—缓和—对抗”的循环上升过程,并逐渐复杂化,甚至演变为影响地区和国际安全的重大事件。最为典型的是乍得和苏丹的内战,以及达尔富尔问题。

三、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的影响

(一)对和平稳定的破坏

民族问题直接影响到萨赫勒地带的和平与稳定。政权更迭频繁,军事政变频发,成为萨赫勒地带诸国家的显著特征,有的国家甚至一年发生多次政变。不断的冲突、政变、战争,使得萨赫勒地带的和平与稳定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年全球和平指数排名(共个国家和地区)中,布基纳法索排名51,塞内加尔排名77,马里排名,厄立特里亚排名,尼日尔排名,毛里塔尼亚排名,乍得排名,尼日利亚排名,苏丹(南苏丹)排名。这样,萨赫勒地带国家普遍较低的排名便反映了该地区不稳定的局势。

(二)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停滞

民族问题在破坏和平稳定环境的同时,必然会阻碍着萨赫勒地带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甚至使其倒退。在年人类发展指数世界排名(共个国家和地区)中,塞内加尔第,尼日利亚第,毛里塔尼亚第,苏丹(南苏丹)第,马里第,厄立特里亚第,布基纳法索第,乍得第,尼日尔第,都属于低人类发展指数(发展中国家)。

在新生儿预期寿命、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适龄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等分指数的统计中,萨赫勒地带国家全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萨赫勒地带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困境。

(三)对国家碎片化的挑战

国家碎片化主要是指国家出现分裂,或者是国家内部出现了分离现象。从根本上讲,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危机。国家数量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30多个到现在接近个。最近,科索沃、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也单方面宣布独立,并得到了部分国家的承认。可见,“当今世界不仅是一个意识形态碎片化的时代,也是一个族群分离运动流行、国家认同出现裂痕的时代。”

南北苏丹的分裂是继年厄立特里亚从埃塞俄比亚独立出来以后,非洲边界不可侵犯原则的再次失效,延续了世界地缘政治版图日趋碎片化、扩散化的趋势。它所产生的示范效应是首先给达尔富尔问题带来了巨大影响,苏丹面临着国家继续分裂的危险,达尔富尔地区很可能成为第二个南苏丹,同时也必将助长萨赫勒地带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如马里、乍得、尼日利亚、尼日尔等都正承受着国内民族矛盾的巨大压力,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面临着碎片化的挑战。

(四)恐怖主义的滋生

在世界上很多地区,恐怖主义总是同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交织在一起。“三股势力”各自的表现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其本质并无根本不同。萨赫勒地带自然条件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的民族问题造成新旧矛盾交织,社会秩序破坏,国家政治经济实力软弱。政府忙于内战和平叛,无暇顾及各种跨国犯罪活动。萨赫勒地带逐渐成为“恐怖分子活动的天堂”。特别是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不断有恐怖分子从全世界多个地方汇聚到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和马里三国的交界地带,让这个荒无人烟的地区成为一个“恐怖三角地带”。

基地组织北非分支机构“伊斯兰马格里布基地组织”正在萨赫勒地区加紧扩张,疯狂发动恐怖主义袭击。尼日利亚伊斯兰极端组织“博科圣地”经常使用炸弹袭击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至今已经宣称对尼日利亚超过千人的死亡负责。在马里北部,与“基地”组织北非分支有密切联系的“信仰捍卫者”已在一些地区推行伊斯兰法,同其一道控制着马里北部的“争取西非唯一性与圣战运动”是“基地”组织北非分支的下属组织。萨赫勒地带很可能成为“基地”组织在全球其他地区发动恐怖袭击的跳板,该地区国家和人民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恐怖主义威胁。

四、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的启示

(一)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涉及到殖民主义、民族主义,还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紧密相关联。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敏感性和连锁反应性,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要求各族人民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二)认清基本国情是制定民族政策的首要前提

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是这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政策等的最基本前提。萨赫勒地带很多国家对基本国情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推行大民族主义政策,搞民族强制同化,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民族矛盾和冲突。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同时,我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民族差别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将始终存在并比较集中地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现阶段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不是消除民族差异、淡化民族意识、推进民族同化的时期,更不是民族融合的时期。

(三)国家统一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最高准则

萨赫勒地带国家的分裂不仅没有结束民族冲突、消除民族矛盾、解决民族问题,反而摇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基础,削弱了前进动力,破坏了发展环境。民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各民族的发展、繁荣、进步离不开国家的安定、独立、富强;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和睦和相互支持与帮助。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的意识和理念是我国各族人民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也是维系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强大力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祖国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前提,是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各民族幸福生活的不竭源泉。

编辑说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4期。原文和图片版权归作者和原单位所有。篇幅原因,注释从略。

编辑:毕跃光吴鹏贾淑凤

编辑助理:张智林李宗朋

您的稿件和服务意见请发往"民族学与人类学"微电子杂志服务邮箱:

mzxyrlx

.







































国内白癜风联合诊疗中心
治疗白癜风有哪些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qiyacar.com/rdmz/2041.html


当前时间: